羅桂龍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教育的基石。近些年,隨著國家和地方經濟的發展,教師隊伍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與重視,待遇雖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還存在著不少問題,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更為突出。
一、農村小學教師隊伍職業倦怠現狀分析
(一)教師職業認同感偏低,轉換職業的意愿比較明顯
1. 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工作時間長、工作壓力大。教師的工作量無法用幾節課來衡量,付出與回報難以相匹配。小學教師不僅僅要上課、備課、批改作業,還要承擔大量的教學以外的工作,如獨生子女、留守兒童較多,特別是在邊遠山區農村,近四分之一的孩子是留守兒童,即使不是留守兒童,農村孩子的家長也基本上是將孩子托付給學校和老師,教師其實無法指望家長與學校配合起來管教孩子;再如社會各部門對教育“美其名”為“關注”,其實常常是在利用教育資源做些社會工作,這無形中讓教師承擔了遠超教育教學的工作任務,而這些超出的工作量又沒有任何收入彌補。
2. 教師職業生活壓力大。在信息較為發達的今天,鄉村教師橫向縱向對比,普遍感覺待遇收入低,生活壓力大,想為家庭做點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教師為解決住房問題,想方設法多賺點錢,于是出現了不少教師兼職或者有償家教的現象;有的教師感嘆“不是我不愛教書,實在是教不起書”,因為這些思想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工作;再者現在的教師以40歲左右為主,孩子處于小學和中學階段,農村的教師自身面臨著孩子的教育問題,也無法安心工作。
3. 教師職業的專業發展單一。目前教師普遍的心態認為當教師唯一有期望的就是職稱,其他沒有什么盼頭。現行的職稱制度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上升空間有限,原本行政崗位可以團結人、歷練人、激勵人,可現在學校行政缺乏吸引力,做學校行政工作沒有額外的待遇,卻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有著比普通教師更大的工作量,甚至還會影響自己的教學工作,這對于大部分教師來說,他們更愿意安于現狀。
(二)教師流動呈現單向趨勢,優秀教師流失較多
近年來,山區優秀教師向一些辦學條件好、地處縣城或者是福利待遇較高的學校流動。分析其原因:一是出于對自身成長的考慮。農村在生源、教師專業成長等方面都無法和城區相比,而在職稱評聘等方面卻與城區一樣的硬件條件,如城區教師要指導學生獲獎可能就會比農村教師容易得多,縣級及以上的教學公開課也較容易且機會多。二是出于生活壓力的考慮。比如照顧子女或者老人,特別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進入城區小學就讀等等。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優秀教師向一些辦學條件好、福利待遇較高的學校流動,而一些工作和生活環境較艱苦的農村學校就成為了優秀教師的培養基地,不少教師經過幾年的培養,稍微嶄露頭角,就爭取到條件較好的學校或城區的學校。當然,還有部分教師出于職業懈怠不流動,得過且過,實際也于教育工作不利。
(三)現有教師人事管理制度,制約著教師隊伍的優化
現行的教師人事管理制度,要求教師編制要嚴格按照總量控制的原則進行核編。多年來教育主管部門嚴格執行多年前國家規定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意見來核定教師,其實很少考慮當前的課程結構變化、教師年齡結構變化、學齡人口的變化以及學校發展的需要。
1. 無法滿足學校課程開設的需要。現在學校除了正常的執行省頒課程,還要求要開設信息技術課、足球課、棒球課、心理健康教育課等綜合實踐或者校本課程,僅小學就有十多門學科。隨著教育的發展,學校也非常需要配備專職的圖書管理人員、心理健康教師等。如果嚴格按照編制,學校現有的教師僅夠語文、數學兩門學科的教師數量,再加上現在大學培養的教師大多是非常專業化的,不比之前中師所培養的“萬金油”教師,他們不能較好地承擔起其他學科的教學或者擔任全科教師。所以現在農村學校教師或缺編或學科教師失衡,農村教師其實已無法滿足課程開設的需要。
2. 無法滿足學校辦學的需要。現在招聘的新教師雖學歷高,他們大多是在初、高中實習,對小學的教材教法不大熟悉,教小學確實存在著較大的問題。隨著學齡人口的逐步增加,不少農村小學在逐步恢復,可是按照現行的教師編制要求,無法多配備教師,只能采取包班,家長對此既不滿意也不信任,所以稍有點“辦法”的家長都把孩子往中心校或者城區小學送。這樣形成了惡性循環,學生數少了又制約了教師數和學校的發展。
3. 教師隊伍呈現老齡化現象。隨著全國人口步入老齡化,教師隊伍也不可避免地進入這一階段,然而這對于教育特別是小學和幼兒園教育來說不是好事,根據《中國青年報》調查報道,全國鄉村小學50歲以上教師占比22%。我校的狀況是小學在編教師84人,4人交流外校,2人重特大病,實際在校78人,其中50歲以上的18人,占23%,平均年齡39?郾6歲,平均工齡22年,教師隊伍斷層,再過三五年,學齡人口增加,如何應對?
二、應對農村小學教師隊伍職業倦怠現象的對策與建議
(一)適當增加教師編制,保證學校發展需求
1. 適當增加編制。小學教師編制總量應根據教育發展、生源變化和學校布局調整等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滿足學校長遠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農村地區地域廣、校點多、規模小、學生分散,對教師的需要遠大于城區,應適當對村小、教學點的教師編制給予傾斜。如果農村的村小、教學點都能根據國家規定開設相關的課程,教學質量上去了,能相對穩定農村家長對教育的追求,也不會一味地把孩子送到城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緩解城鎮的辦學壓力。
2. 適度提前內退或調整崗位。對于年齡偏大,確實因身體原因無法堅持在崗的教師要給予提前內退或調整崗位的政策支持。這樣,也可以促進農村教師隊伍年輕化,提升農村教師隊伍活力。
(二)改善教師生活質量,提高職業吸引力
1. 改善生活設施。政府要加大對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的資金投入,設置專項資金,著力改善農村教師的生活條件。目前大部分學校的教師都在走教,學校缺乏必要的生活設施,要加快興建教工宿舍或周轉房,完善水、電、娛樂等生活配套設施,為教師提供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營造一個家的感覺,讓教師安心舒心地工作。
2. 提高經濟待遇。建議由財政另外撥出專項經費用以教師績效獎勵,并適度提高績效待遇,對于學校行政,在績效中給予享受一定的職務補助,引領教師積極向上。
3. 關心教師生活。教師是個弱勢群體,身心處于亞健康狀態,政府要積極主動地關心教師生活,幫助教師解決后顧之憂。如,每兩年定期組織教師全面體檢,騰出城區經濟適用房名額給予困難教師購置,每年開展全縣性教工文體活動,建立教師患重特大病幫扶機制等。
(三)提升教師政治待遇,增強教師職業榮譽感
1. 加強學校黨支部建設。各級黨委學校支部要讓更多優秀的教師加入到黨組織,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主力軍和先鋒隊。
2. 強化先進教師的引領作用。提高各級先進教師表彰和考核優秀的名額,近些年,不少農村學校優秀教師相對前幾年沒增反而減,大多數教師甚至一輩子默默無聞,與先進無緣。為此,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要強化先進教師的引領作用,對于獲得先進的教師要進行大力宣傳,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3. 加強學校中層班子建設。對于中小一級的中層行政要適當增加編制,特別是區域廣、校點多的農村中小,既可以促進內部管理,又能激活部分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的上進心,增強活力,適度解決教師的職業懈怠。
(四)建立教師培訓機制,促進縣域內教育均衡
1. 新教師城區跟崗培訓。教育均衡,首要的是教師資源均衡,要讓優秀的教師資源為農村所用。所以要把每年新錄用的教師安排到城區的優質學校跟崗培訓,同時要規定,新教師進城區經過一年的實習跟崗培訓后,回到原崗位必須服務滿五年。用名校名師影響新教師,從而促進全縣教師共同進步。
2. 加強教師培訓與交流。教師要不斷地培訓進修,加強交流研究,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要增加學校教師的培訓經費,把專家“請進來”,讓教師“走出去”,提高教師教育水平與教學質量。
教師職業是一個光榮的職業,關系著國家的興衰,全社會都要真心行動起來,關愛教師,讓教師職業變得有吸引力,讓年輕人都想來當教師,教育才真有出路,國家和民族才能發展得更好。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