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勤
摘 要:語文是教育的重點內容,更是主要考試科目。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課程。但實際上,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并不理想,往往難以取得預期教學效果。改革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彌補傳統教學缺陷勢在必行。針對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模式的應用展開研究和分析,以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閱讀教學;教學模式;主題批注
通過閱讀教學,學生能夠學習到文章中所涉及的文學知識、寫作技巧,從中獲得到有益啟示。但當前大多學生缺乏閱讀興趣,不具備獨立閱讀能力。且教師不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往往只注重教學結果,忽視教學過程,沒有針對新課改要求調整教學策略,使得閱讀教學職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新課程理念明確了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職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證明,批注式閱讀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且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有著明顯的幫助。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教師分析為主,采用知識灌輸教學模式,學生很多時候不能有效理解文章內涵,不能掌握文章中的寫作技巧,更體會不到文章中傳達出的有益啟示,往往采用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且閱讀材料基本局限于教材和參考書,完全等同于教書,學生學習等同于讀書,這已偏離了素質教育的初衷。課堂缺乏參與性和互動性,不僅使學生學習時自主思考的機會較少,也使學生思維僵化,這十分不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這也正是小學閱讀教學質量差的根本原因。要想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就應拓寬教學思路,融入多元化教學模式。
二、批注式閱讀教學模式的特征和優勢
新課改要求突出學生主體性,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成為課堂的核心,使學生能夠自主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而批注式閱讀教學模式就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閱讀教學模式。批注式閱讀是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對文章語言進行感知,對文章內容、層次、情感、手法、語句,在思考、分析、歸納的基礎上,用線條或符號以及簡潔的文字加以標注的閱讀方式。實際上,批注式閱讀方法早在中國古代就曾出現過,只是叫法不同,宋元時期批注式閱讀應用已十分頻繁,明清時期批注式閱讀已被廣泛認同。而批注式閱讀教學模式就是將傳統批注式閱讀引入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格局,是一種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有效教學方法。該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式,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閱讀,讓學生與文本自然接觸,讓學生成為教學中心,使學生可以邊閱讀、邊思考、邊批注,這對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閱讀興趣的培養有著很大的幫助。另外,通過對文章結構、技巧、語言特點、思想內容的分析,學生更容易獲得有益啟示,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提升。
三、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模式的應用
通過前文對批注式閱讀教學模式的分析不難看出,該教學模式具有明顯應用優勢,小學語文閱讀中應積極融入批注式閱讀教學模式。下面通過幾點來分析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模式的應用:
(一)示范
由于小學生認知能力有限,為了更好地展開批注式閱讀教學,教師應先選擇合適的文章,引用其中片段與學生進行共同賞析與分析,為學生進行示范批注,讓學生能夠對批注式閱讀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教師針對文章的解讀批注整理好后,應讓學生傳閱或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給學生看。然后,教師要與學生進行交流和講解,談一談自身對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講一講如何正確進行批注,從而激發學生進行閱讀批注的興趣。展示教學完成后,教師要選取另一段重點內容,讓學生自己進行批注。學生批注時,教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批注后教師應挑一部分優秀的進行分析和交流討論,讓其他學生對其進行評價和補充,從而提高課堂互動性以調動學生閱讀熱情,讓學生踴躍發言。
(二)主題批注
為了更好地發揮批注教學效果,教師應積極運用主題批注,把批注教學落到實處。主題批注前,教師應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從而使學生對文章能有一個逐步了解。教學時再讀文本時,學生便能夠更快理解,更加明確文章主題。具體批注中,為了防止學生在細枝末節打轉,進行主題批注非常重要,應根據教學目標,對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和內容進行批注,這樣便于復習,便于文章主題的明確。主題批注語言要簡練,一針見血,具有針對性,體現批注側重點。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據著重要位置。獨立閱讀能力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但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并不高。想要有效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就應積極運用批注式閱讀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汪成亮.小學五年級學生語文批注閱讀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1.
[2]唐雪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設計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4.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