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一切教育皆應尊重人的生命發展規律。而人的生命發展規律在影響教育價值的因素中,有一個規律居于核心與靈魂地位,那就是人的主動性。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綜合性、實踐性與開放性為性質的課程,注重讓學生在主動學習、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發展德性、學會做人,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
為此,我在年級上冊的教學中,大膽改革教學方法,以任務驅動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將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從課堂向學校、家庭、社會擴展,同時,將評價的重點放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品德課教學的有效性。
一、任務驅動,提供發展可能性,激發沖動與激情
我將五年級上冊的內容,根據需要設置了29項任務,包括學生課前調查問卷的設計、課中辯論會主持人選拔、小組模擬表演、設計制作聽說守則、為每組提供中國地圖拼圖、制作祖國自然風光PPT等,完成后的任務申請表,一份張貼在教室內,一份掛在班級QQ群,學生根據自愿原則提出任務申請。
申請表一貼出,所有同學蠢蠢欲動。當孩子隱約感覺到發展可能性,還沒來得及產生具體動機時,會產生一種獨特的心理體驗,這種體驗叫美感。一位教育者就是能不斷提供給孩子這些美感,也就是不斷展示給孩子發展的可能性,這時候孩子的內心就會油然而生,發出實現那些可能性的沖動與激情,學生的主動性開始被激發。
二、指導跟進,挖掘學習成功感,擁有興趣與歡情
“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任務承擔后,教師的關鍵是讓學生持續保持興趣去完成自己承擔的任務,享受過程中帶來的歡樂。
1.不斷克服困難,享受成功的快樂
一個人快樂的獲得有兩個層次,一種是滿足的快樂,這是淺層次的。另一種是思維、學習的快樂,這是深層次的。兩者相比較,后者所獲得的快樂更持久與難忘。在調查“班干部的小煩惱”時,承擔任務的學生感覺困難重重:首先,他要在班級內招募5名同學與他一起完成任務;其次,他們需要邀請3名大隊委配合其調查;再次,團隊成員要進入4~6年級各班進行問卷調查,有點害怕……學生主動來找我商量辦法。在我的指導幫助下,他們克服了膽怯,走進了高年級同學的教室;他們尋求到幫助,找到各班班主任商量,在各班運動會籌備的緊張時期,仍然保證了按時完成調查任務,幸福的笑容在他們臉上蕩漾,自豪感在他們心中油然而生。學習主動性自然增強了。
2.激發求知欲望,享受挑戰的快樂
每項任務的完成,一方面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另一方面只要引導得當,也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調查表的設計制作中,有的學生很快就能完成,有的學生就遇到了不會進行Excel電子表格制作的困難,陳××就是其中之一。但她沒有放棄,而是與我在QQ上進行了反復多次的交流、修改、調整,最終完成了任務。這一次的成功體驗,充分激發了這個孩子繼續追求成功的欲望,她給我的QQ留言說:李老師,我一定要好好學習Excel電子表格的制作,下次設計的時候不再讓李老師這么辛苦地指導我。果然,時隔不到兩周時間,這個孩子第二次設計電子表格,我幾乎沒做任何修改,完成得非常好,孩子特別興奮!有的孩子天生能力強,對這部分孩子就要提供難一點的任務,如制作“五年級三班聽說守則”,要求將課堂上學生討論形成的五年級3班聽說守則內容制作在全開紙上(可請廣告公司完成),然后張貼在教室內,全班共同遵守,滿足這部分孩子愛挑戰的樂趣。
三、評價創新,樹立學習自信心,保持信心與熱情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激勵每個兒童的發展,促進每個兒童品德發展與生活能力的提升。評價的注意點一是關注過程,二是追求多元。
在實施任務驅動、指導跟進的策略后,班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生喜歡數學課,女生喜歡語文課,男女生都喜歡品德課,可見孩子們對品德與社會課的熱情,這其中評價的作用功不可沒。
1.關注過程
實施任務驅動后,品德課堂的空間一下子從教室延伸到了各處,學生帶著任務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進家庭,走向社會,參與各種調查、了解、訪問,小天地成為學生的大課堂,40分鐘課堂則成為孩子們展示的小天地。
2.追求多元
一是評價主體多元。實行任務驅動后,學生完成的情況,由承擔任務的學生以“信息發布”的形式進行評價,每位學生既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教師充分尊重每位負責人對學生的評價。二是尺度多元。不用同一把尺子去評價所有兒童,表格設計好的,有獨特見解的、意見真實的、服務周到、表達清晰的……都有機會獲得老師頒發的各式各樣的獎品,頒獎成為課堂的常態,自信與熱情也成為課堂的常態。
通過任務驅動、指導跟進與評價創新,品德課堂成功實現了從“被動教”到“主動學”的轉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充分激發,品德課教學有效性大大提高。尤其是兼職品德課教師,用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可以較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