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
摘 要:“輕聲唱法”是中小學音樂課堂中常見的一種歌唱方法,對于“輕聲唱法”的看法不一,在教學中做了嘗試:結合氣息訓練,整合聲音位置,融合真情實感。實踐證明,這種唱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歌唱習慣和能力,還可以激發和保持他們歌唱的熱情及興趣。
關鍵詞:輕聲唱法;歌唱教學;技巧
歌唱教學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基本技能,能夠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但是現今課堂中有一些老師在教學中盲目追求大音量和亮音色,結果造成孩子“喊唱”“叫唱”的現象非常嚴重,導致不少學生養成了錯誤的歌唱習慣,少數學生經常啞嗓子,這使他們學習和生活受到許多不利的影響,與音樂課開展的目標背道而馳。
在音樂歌唱教學中,教師應該教他們像說話一樣唱歌,使他們養成科學的歌唱方法和習慣。輕聲唱法就是音樂課堂中常見的一種歌唱方法,就是運用較小的音量,同時有良好的氣息支持,聲音集中而具有豐富表現力的歌唱方法。
音樂課堂上若能正確運用輕聲唱法,歌唱教學將更加充滿魅力,學生的歌聲將更加美妙動人。針對“輕聲唱法”能在歌唱教學中有效運用,筆者做了以下幾種嘗試:
一、結合訓練氣息
輕聲唱法要求音量較小,學生比較輕松地演唱,但是演唱過程中需要良好的氣息支持。筆者在輕聲唱法訓練過程中發現學生輕聲演唱時聲音會比較虛,顯得暗淡無力,特別是高聲區,這就是缺少氣息支持。為了避免出現這種現象,就需要學生訓練并掌握有效氣息的運用。
在歌唱教學中,筆者運用常見的氣息練習方法進行訓練,如模仿小狗喘氣感受氣息;輪胎漏氣練習進行呼吸練習,有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慢吸快呼,慢吸慢呼;比一比誰的一口氣最長;持續均勻地吹小紙片等。但是這些僅僅是單獨的氣息練習,要想在歌曲中進行實踐,必須結合歌曲教學進行練習。
由于《我怎樣長大》這首歌曲速度為中速,長音較頻繁,需要連貫持續均勻的氣息支持,同時需要學生能夠控制氣息,這樣才能較好地完成這首歌曲的演唱。比如這兩個樂句,學生如果沒有呼吸意識就會在第一小節或者第二小節換氣,旋律的音樂性因而會大受影響,所以必須要求學生一個樂句換一口氣。學生意識到氣息不夠,不能唱完一個樂句,他們就會找尋氣息控制的感覺,運用探究的方式找到運用氣息的位置。等學生能夠掌握并能平穩演唱時,就要進一步深入,要求讓學生保持到一樂句結束的瞬間吸氣,這時氣息的支持感就會更加明顯,學生可以很好地體會氣息的保持和吸氣后音樂的推動感,從而又能增強歌曲演唱的流動性和音樂性。
二、整合聲音位置
輕聲唱法雖然不要求大音量,但需要歌唱時聲音集中,要想達到集中的聲音就要歌唱時的高位置。高位置狀態和頭聲是兒童聲樂訓練的關鍵,而輕聲唱法是最容易找到高位置歌唱感覺的歌唱方式,因此輕聲唱法在課堂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筆者在歌唱教學中經常進行輕聲唱法的訓練,一些班級的學生能夠意識到唱歌不用追求大音量,他們不會用“叫”或者“喊”的方式演唱歌曲,但是在他們的歌聲里出現“沙”和“散”的現象,“白聲”的學生占大多數。通過了解,這些學生由于平時講話習慣使他們的聲音比較靠前、位置比較低。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不同問題,我進行了以下的一些訓練:
1.用“lu”的感覺去體會聲音集中的感覺。在歌唱課上,筆者經常會抽出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做簡單的發聲練習,多用“lu”等母音進行練唱,提示學生聲音往頭頂拉,眉心好像有震動感,仿佛額頭在唱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孩子慢慢地適應了這種位置的歌唱,不需要更多的講解和提示。
2.用念歌詞的方法讓學生找到高位置。輕聲高位置的念白甚至假聲念白會比較容易找到高位置,筆者在課上也實踐過,用數數字的方法讓學生用假聲念白,再加上老師夸張的示范,學生似乎能夠明白“哦,原來是這種聲音”,孩子們的模仿能力是無限的,他們會去模仿尋找這種聲音,班上每個孩子都能到了高位置的感覺,然后慢慢運用到歌唱中來。
3.高低音轉換演唱。歌曲中高音的演唱,眉毛抬起,面帶微笑,氣息往下沉,想象自己是一個大胖子,唱高音之前要提早做好準備。低音演唱時仍需保持高位置演唱,位置不變,狀態不變,想著高音的感覺去唱。
像歌曲中這樣的八度大跳高低音轉換,讓學生容易在聲音位置上出現問題,有些學生即使能夠掌握輕聲高位置演唱的歌唱技巧,但是對于這樣的旋律往往會掉位置,再往高音區就找不到位置。面對這類問題,提醒學生在唱上行旋律時要提早做好準備,進入假聲狀態,下行進入低音應保持高音演唱的位置,不管低音是不是暗淡無力都要保持,因為只有保證低音輕唱才能做到低音高位,才能保證高低音轉換時一直保持高位置。
三、融合真情實感
輕聲唱法不僅需要氣息支持和高位置等狀態,更不可或缺的是豐富的情感表現力。輕聲唱法雖然音量較小但是情感絕對不能少,而且需要更積極更投入的情感演繹。
旋律從這里開始進入歌曲高潮部分,保持高位置狀態的同時還要有良好氣息支持,這樣的歌聲才能表達歌曲抒發對牧場及家鄉的眷戀和贊美之情。雖然是輕聲歌唱但是要注意歌曲中的力度變化(可以借助氣球變大的動作提醒學生),輕聲狀態下的“mi”“re”力度更為鮮明,更加細微,需要學生認真練習并細細體會這種微妙的強弱變化帶來的意猶未盡,無限向往的美妙意境。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教師自身的情感投入起著關鍵的作用,課堂往往因為教師的范唱而變得美麗,歌聲因為教師的范唱而變得美妙。正是教師細微的動作、神態、表情和歌聲,往往最能觸動學生心底的那根弦,激發他們的潛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從而班級的歌聲變得更為優美動人。
因此,輕聲唱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形象的感知力和表現力,而且讓學生在感受和理解音樂的同時發揮創造欲和表現欲;輕聲唱法的運用使學生不知不覺地掌握了歌唱的技巧與方法;輕聲歌唱更利于學生聆聽自己和他人的聲音,讓他們明白“和諧的聲音才是美的聲音”,這樣一來,他們統一聲音就更加容易了。只有統一的聲音才具有整體性,只有整體性才能稱得上是“和諧”。這種聲音可以給自己及他人帶來更多的音樂想象,再加上投入的情感演繹,讓學生能夠在自己營造的音樂意境中展現自我,提升自我,使聽覺、音準、音樂理解力與音樂感受力達到全面的提高。
參考文獻:
師范院校音樂教材編委會.小學音樂教學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3-0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