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華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環境的改善,尤其是現在家庭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所以現在很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都不是很好,作為小學教師的我們,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經過多年的努力實踐取得了一些收獲,現在從以下幾方面簡單地闡述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習慣:
一、從學生的坐、立、行、走方面入手
從學生入學第一天起,我就時刻關注本班學生的坐、立、行、走,從他們這一日常生活行為觀察學生的習慣,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本班絕大部分學生坐沒坐相,站沒站相,更不用說坐如鐘,站如松了,很多同學坐不過三五分鐘就左右晃動,抓耳撓腮,更有甚者上課時就鉆到課桌下面自己玩去了。針對這些家長們不以為然的態度,我在課上課下注重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還有部分同學只要是走路,都是用跑的,從來不管他周圍有沒有人,所以有些同學,輕則自己摔傷,重則撞傷其他同學。同時,我還不斷地糾正同學站立時的各種不良的習慣,俗話說“習慣決定命運”,一個人從小養成的習慣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
二、從學生與家人的關系入手
通過調查走訪及與家長的溝通,發現我班里有一部分學生在家里根本不和父母之外的人說話,有一天我接了一個家長的電話,剛一開口他就說:“王老師,我們家的孩子是不是有心理疾病啊?”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孩子平時除了課堂上回答問題之外,不怎么和其他同學、老師交流,上學時其他同學進入班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老師打招呼,放學時都和老師說在再見,而這名同學卻從入學到現在從來都沒有。然而對他父親的這一問我還是為之震驚了,接著家長非要孩子和我說話,孩子接過電話的第一句話就說:“老師,我沒有病!”我說:“孩子,老師沒說你有病。”通過和他父親的交談,我了解到這是個二年級孩子,從來不和除了父母之外,包括天天見面的姥姥、大爺、大娘這些平日里最親近的親人打招呼。第二天我在上課之余,把這個孩子叫到身邊,耐心地和他交流,通過多次耐心引導和關愛,孩子回家也開始和其他親人打招呼了,孩子也感受到親人的愛,家長高興得很。每過一段時間,我都和這名同學進行一些交流,詢問其他親人對他與以前有什么不同,學生高興地告訴我,姥姥、大爺、大娘高興地抱了他,而且還時不時地和他玩耍。看到這名同學的進步,我更覺得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了。
三、要培養學生文明守紀的習慣
小學生年齡小,所接受的知識也相應較少,行為習慣的可塑性較強。因此,教師要從日常行為規范入手,培養孩子講文明、懂禮貌、守紀律、講衛生的良好習慣。無論課上、課下,都要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在日常班級管理和各種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文明,行為舉止儒雅,尊重別人,講究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在班級勞動和衛生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同時,教師自己要時時處處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須做到,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
四、要培養學生專注做事的習慣
首先要培養學生在學習上專心的習慣。在學期初加強學生課堂常規的訓練,要肯花時間培養學生認真聽課的習慣。學生在學習和做作業時是否專心認真,要看學生的作業情況,字寫得是否認真、工整。課堂上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專注聽講,主動交流,認真做作業,對孩子多鼓勵,多表揚,比一比,看一看。教師和家長要加強協調,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寬松的家庭學習環境。平時在家里,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家長不要對孩子表示過度關心,要讓孩子安安靜靜地做作業,使孩子有一個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這樣學生專心學習的習慣就逐漸養成了。
五、要培養學生惜時、守時的習慣
給孩子制定嚴格的作息時間表,從小注重習慣養成。作息時間表,其實就是給學生訂生活、學習規矩,即什么時候學習,什么時候玩,什么時候休息。因為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不能剝奪孩子玩的權利。孩子不玩痛快,學習時就不會很好集中思想,也不會精力充沛。
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小學生的習慣培養要從點滴抓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生活習慣抓起,從學習用品的擺放、坐立姿勢、作業、書寫的規范到升旗、進出門的禮儀,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環節都進行訓練,看見垃圾隨手撿起來,在校園內輕聲慢步地行走,看見老師主動行禮問好,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實是良好習慣養成的基礎。
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反復強化是必不可少的。小學生正處在成長過程中,由于年齡小,認識水平較低,自控能力較差等原因,其行為總是在不斷變化的,在形成習慣的過程中也極易出現反復。教師對學生的一些反復出現的過失要包容,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為學生著想,通過耐心教導和反復強化訓練,幫助小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因此,從低年級新生開始,就要扎扎實實,嚴格要求,強化訓練,使孩子盡早形成良好的習慣。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