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老師在上新課前,學生只有有效地預習,才能明確學習新知識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學生良好的語文預習能力,需要教師去培養。特別是在偏遠農村小學,基礎條件很差的情況下,課前預習顯得尤為重要?,F結合我多年來的語文教學實踐,談談小學語文課前預習能力培養的幾點體會。
一、激發學生課前預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樂于接觸、認識某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鼓勵學生用心去鉆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識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語文課的預習內容豐富,包括文章的作者、時代背景和文章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內容。這些內容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進行課前預習,既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又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因此,教師要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語文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并在興趣的引導下,逐步理解課文,完成語文學習任務。
二、指導學生課前預習
科學、合理地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課前預習方法,能使學生學得主動,會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我是這樣指導學生課前預習的。
1.做到六個“一”,讓學生具體預習
所謂具體預習,就是預習內容要有可操作性,教師要給學生具體的學習要求,充分調動學生預習的主動性。
(1)生字讀一讀、辨一辨。已初步具備獨立識字的學生,他們的語文學習重點由原先的識字寫字轉移到句、段、篇的閱讀能力的培養上。因此,對于生字表上的生字,我們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去預習。布置預習任務時,我常要求學生先將生字讀一讀,然后給每個生字組兩個詞,要求組的詞一個為課內的,一個為課外的。這樣,使學生在尋找課內詞語的過程中進一步熟悉課文,并拓展了課外相關知識。
記住生字的字形是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除了在理解的基礎上記生字外,更重要的是通過比較來識記生字字形。因此,我要求學生在預習時還要比一比生字與所學過的熟字有何異同,讓學生找些形近字辨一辨,以便更好地記住生字。
(2)課文讀一讀,想一想。學生在自學生字后,可以讓學生通讀課文,想一想課文的主要內容,消除學生對新課文的陌生感。
(3)再讀課文,畫一畫,查一查。在學生初讀課文后,讓學生再讀課文,要求畫出不理解的地方,對課文中一些不理解的詞語,要求學生通過查字詞典理解,對于一些實在不能解決的困難,可以要求學生在預習時打上問號,以便帶著這些疑難點去聽課,減少盲目性,增強聽課效果。
2.精讀批注,讓學生精細預習
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思考,及時批注,養成邊讀書邊思考邊感悟的習慣。
人們常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葉圣陶先生說:“練習閱讀的最主要階段是預習。”因此在預習過程中,心到、眼到、口到還是不夠,手也必須到,我要求學生在書上做記號,寫批注,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加深印象,增強記憶的效果,具體要求是:(1)點、圈、畫。課文的關鍵詞語,要在下邊加點;課文精彩的語句,加○;需要摘抄的章節,在前面加。(2)關鍵處寫批注。在課文中的詞語或句子旁寫下自己的感悟。由于每個學生的經驗閱歷、知識積累不同,對一個詞語、一句話、一個段落,都有不同的理解、感受、體驗,教師應該珍視這種差異,把它當作是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料,鼓勵學生在預習時進行探究。在課堂上,我們再給學生一個交流學習的機會,學生何樂而不為呢?
三、精心設計好預習卡
提供預習卡,是一種幫助學生整體解讀課文的課前預習策略。它與我們以往的讀課文、抄詞語、想課后習題、做課堂作業等預習,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是把教師解讀文本的過程,通過淺顯的有層次的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練習”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引領學生預習課文。如《奇怪的大石頭》課前預習卡: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主”的原則,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會思、善思,努力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能力。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能力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是學生可以終身受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養貫穿到語文教學活動始終,才能把語文知識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里。因此,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努力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