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毅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是心靈的天窗。”只有打開注意力的這扇窗戶,智慧的陽光才能撒滿心田。注意力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基本能力,注意力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加強對學生注意力的培養,訓練學生良好的注意品質。對教師來說,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開發學生的智力,最主要的是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注意力。小學生的注意力保持時間短,常常會影響到學習效率。所以提高小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至關重要。
一、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
現實教學中,作為一名參加工作快三年的年輕教師,我在自己的課堂上,經常有這樣的煩惱:
1.孩子們上課不專心聽講,課上小動作特別多,易走神;學習成績不穩定,健忘、厭學,作業、考試中經常因馬虎大意而出錯。
2.孩子們常常不假思索就得出結論。
3.孩子們不遵守規章秩序,不聽老師的指示,做事亂無章法,隨隨便便。
4.孩子們拖沓,磨蹭。一心多用,有始無終,學習、做事質量低,效率不高……這些現象都是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
那什么叫做注意力呢?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對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注意的能力稱為注意力。“注意”是一個在教育界經常被提起的話題。注意從始至終貫穿于整個心理過程,只有先注意到一定事物,才可能進一步進行認識、記憶和思考等思維分析。
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直接影響著孩子們的成績,即使課后靠大量的時間來彌補,也不一定能補得上。所以提高孩子在課堂上的注意力至關重要。
二、提高學生注意力的方法
通過三年的工作經驗,我個人認為提高小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課前提示
在開始新課之前,提示學生這堂課很重要,讓他們做好心理準備,同時準備好本節課要用的學習用品,讓他們坐得端正,講好要求,引起他們足夠的重視。多想這些重要性,并以此引起他們對課堂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就能專心聽講。
2.運用豐富的語言和表情
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意自己的語言,除了要聲音洪亮以外,教師的語言應該貼近學生的年齡特點,對于小學生,教師應該采用通俗易懂的、充滿幽默的語言方式,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教師的和藹可親,拉近和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愿意和教師相處,讓學生喜歡上老師,這樣也會使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
3.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就如何提高小學生在課堂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并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這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那么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任何一堂課,只有先抓住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讓他情緒自然高漲。學習興趣是學生基于自己的學習需要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認識傾向。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點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
(1)從“好奇”入手
“好奇”是人遇到新奇事物時所產生的“探究反射”。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所學內容感到新穎而又無知時,最能誘發好奇內驅力,從而激起求知、探索、操作等學習意愿。“好奇”可以促使兒童更多地去觀察世界,觀察社會,而與外界頻繁地接觸和交往,又反過來增強兒童的好奇心和觀察力,并且促進他們創造性的發展,所以“好奇”是一種成功的動力。
(2)教學手段的豐富多樣化
小學生注意力的時間很有限,一節課40分鐘,你很難讓小學生集中40分鐘的注意力,作為老師,盡量保持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有效辦法就是要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我們可以采取豐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上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通過學生自己的交流與討論、實踐與探索,讓學生可以親自參與到課堂中來,以改變過去單一死板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在的多媒體來進行教學,把學習中一些枯燥無味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把握小學生注意力的最佳時間
研究發現:7-10歲的兒童連續注意約在20分鐘,10-12歲兒童連續注意約在25分鐘,12歲以上兒童可維持30分鐘。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緊扣連續注意的最佳時間。在學生注意力最佳的時間內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語言要生動形象,語調要抑揚頓挫,配以適當的表情和手勢,化難為易,以吸引兒童的注意力。
(4)課堂上提高教學活動的目的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缺乏自覺性和自律性,具體表現為不會主動確立目標,需要教師給定目標;在注意進程中不會組織自己的注意,需要他人不斷提醒和關照。一旦沒有外在的幫助,他們常常會不清楚或忘掉由他人給定的目標,使注意中止或分散。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提出具體的目的、要求、內容及具體方法,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力對完成活動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確地組織自己的注意。
綜上所述,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進而也能促進學生主體性、創新精神及整體素質的和諧發展。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