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軍
摘 要:課堂主體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它是根據生活實際和學生本身的情況來制定的。通過向學生進行提問來完成教學目標,同時這些問題也具有人文性、趣味性。讓小學生不會因為題目的枯燥和難度而對語文產生抗拒和敵意。所以,加強對小學語文課堂主體教學是小學語文的必經之路,同時是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小學;課堂;主體教學
一、提出學習問題,提高學生知識水平
小學語文是學好所有學科的關鍵和基礎,它具有科學性和人文性。西師版的小學語文指出:“小學語文的教學應該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知識與能力。”但是,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對教師布置的習題也是不愿意做。因為問題和習題都忽略了學生心里所想的,脫離了生活的軌道,而且課堂乏味無趣。所以,小學語文課堂主體教學是解決以上問題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知識水平能力的手段。如西師版三年級的第三十一課《釘子的故事》中,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提問釘子的品質來讓學生學習本篇課文。
二、研究構思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模式
1.目標
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處于指導作用的地位。對于小學語文的學習,小學生是主體,而小學生大部分還不能單獨完成教師所分配的任務,所以,需要教師這盞指路明燈,幫助學生,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挖掘他們的天賦和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實行民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用正確的學習方法解決問題,學習知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2.制定
教師要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就必須制定正確的課堂教學模式:預習—導入—檢查—交流—師評—總結。如西師版第十五課《仙人掌》中,應該制定學習目標來進行學習。
三、研究實施教學目標,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1.預習
養成課前預習是學生學習的好習慣,著名學者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喜歡學習,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根據學生的本身學習基礎,在上課前讓學生自己提問,對自己不理解、不懂的字詞和句子進行提問,方便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
2.導入
教師在深入講解課文之前,應該采取豐富多彩或者游戲的導入方式,引經據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在快樂的氣氛下學習,幫助學生快速記憶和理解知識。如西師版三年級第六課《瀑布》的導入,教師可以用圖片或者是視頻的方式來導入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檢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檢查學生在課前的預習情況,了解學生對課文字詞的掌握情況,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4.交流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合作,培養小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同時,教師也要做好相應的指導工作,讓學生從小學開始培養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如西師版三年級第一課《我們的學校》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前后或者小組討論自己就讀學校的風采或者是情況,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
5.師評
教師培養學生相互交流與合作的同時,應該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和講評。小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會由于思想的不成熟導致誤區,所以教師要做好講評的工作,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
6.研究總結
教師在講解完一篇課文的知識點和其他學習內容的時候,要對所學的內容進行總結和升華。可以以提問或者是課后練習的方式來鞏固和擴展所學知識,讓學生對語文知識的了解更加透徹和明了。比如在講西師版五年級第18課《革命烈士詩兩首》中,教師在后面總結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自己談談對烈士的看法和行為,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研究變通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的教學方法要因材施教,要根據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了解程度等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語文知識的基本框架下找出相對應的授課方法,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
1.年級高低
教師教學方法要根據小學生年級的高低進行授課。年級低的可以采取游戲的方式,比如西師版的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風是一位畫家》中,教師可以采取動畫的方式來讓學生學習,六年級的《北京的色彩》就可以采取講北京故事或者圖片的方式進行。這樣符合小學生的心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掌握知識。
2.課本內容
不同的年級階段所講的課文內容也有著不同,所以教師在授課的時候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分別講解課文,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有系統性和方向性。如西師版三年級的第三十四課《太陽,你好》和《中國結》都是象征性的課文,教師就可以進行系統性的教學,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
五、研究教學結論,拓展升華學生的知識情感
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起指導作用。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處理好自己和學生的關系,應該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站在學生的立場來思考問題。在與學生交流的時候也要注意教師的姿態,不能把自己放在高一等的地位,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學會角色的轉變。指引學生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課堂主體教學模式還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以人為本”,讓學生對課文知識自主地提問掌握。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課堂就應該采取主體教學的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和掌握知識。培養他們地理自主和閱讀的能力,提升語文知識的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建忠.數學課堂主體自學方式的實踐探索[J].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2(10).
[2]鄧秋芳.數學課堂主體參與實施策略研究[J].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3(1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