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紅
學習故事是在真實情景中完成的結構性觀察和記錄,所關注的是幼兒能做什么,而不是他們不能做什么。作為基于發現幼兒長處與優點,欣賞、接納幼兒的一種新型評價方式,學習故事為我們帶來的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一種以幼兒為中心、教師與幼兒一起工作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近年來,我們以學習故事為載體,轉變課程觀,提升幼兒主體地位,創設開放和豐富的幼兒園學習環境,和諧師幼、家園關系,有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收獲了一系列的驚喜和變化。
一、我們的嘗試
(一)創造“魔法”時刻
“哇”時刻需要我們為幼兒提供更多自主、自發的游戲時間和空間,產生更多幼兒自發、積極的行為。就像周菁博士在《“哇”時刻就在這里——學習故事背后的課程觀給中國幼教工作者的啟示》一文中所寫:“哇時刻”到底在哪里呢?我的回答會是:“哇時刻”存在于廣義的、開放的和共享的課程里。教師可能首先需要反思自己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和課程是否有讓“哇時刻”出現的時間和空間,然后再去思考如何讓兒童能夠更多地主導自己的學習……基于此,我們做了一些適度的調整:
調整一:調整活動安排,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
學習故事一定要記錄那些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魔法時刻”,也就是讓大家都會發出驚嘆或眼前一亮的事情。這樣的時刻在高控、計劃嚴密的課堂中,在實現周密計劃的預設課程中是不易出現的。因此,我們積極推行低結構化的課程活動類型,讓幼兒有更多自主活動的時間,使幼兒的優點更加個性化地得以展現。首先,我們組織教師進行討論分析,尋找一日生活中最易產生“魔法時刻”的環節。大家一致把目光聚焦在區域活動、自選游戲活動、創造性游戲、自主游戲等活動中,認為這些自主性程度較高的活動出現“魔法時刻”的概率較高,最容易出現幼兒自然發生的學習瞬間。順勢而為,我們引導教師重點對這些時段進行關注,找尋有意義的“哇時刻”。隨著學習故事的開展,我們也逐步優化周活動安排,結合園本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以小、中、大段各隨機抽取一個班級的周表樣本為例,各段主要開展的游戲活動有:(見下表)
1.小班:區域游戲、自主游戲、創造性游戲、園本大區域游戲等。
2.中班:區域游戲、自主游戲、創造性游戲、學園大區域游戲、體育游戲等。
3.大班:區域游戲、自主游戲、學園大區域游戲等。
調整二:調整一日作息安排,體驗輕松愉快的節奏
一日生活環節過多的話,教師的精力要很大一部分浪費在常規的組織和環節的過渡上。常常會出現幼兒正興趣盎然的時候,活動時間已經到了,幼兒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游戲;或者教師忙于材料的準備和各環節的組織,沒有時間去觀察幼兒等情況。我們結合園本實際情況,盡可能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適度調整,減少收放環節,讓教師在半日的帶班時間中更加從容,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觀察、記錄。例如,我們把中大班幼兒上午的作息安排按時間順序劃分為情境式戶外運動(含早操)、生活活動(含盥洗點心)、學習活動、區域活動、生活活動(含午餐散步)、午睡這幾個環節;下午劃分為生活活動(起床、盥洗點心)、創造性游戲及其他游戲、戶外體育游戲這幾個環節。小班幼兒依據年齡特點,我們把區域活動調整到最前面,便于教師進行晨間接待與觀察。
調整三:嘗試讓幼兒更多地主導自己的學習
1.開展混班自主區域活動
我們以年段為單位,打破班界,每周開展一次混班自主大區域活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環境,將幼兒園分為20個區域,其中10個公共區域、10個班級區域。例如,大班分為8個自主區,開展民間游戲區、繪畫創作區、歌舞小舞臺、勇者大挑戰等;中班分為6個自主區,開展創意建構屋、棋樂無窮、玩轉陀螺等;小班分為6個自主區,開展快樂過家家、趣味涂鴉等游戲活動。在自主區域活動中,教師是材料的提供者、游戲的觀察者,而幼兒則成為活動的主宰者,他們可以在自主區域的前一天自己選擇主題、選擇玩伴、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也取決于個人興趣、現有水平,即幼兒能做的、會做的事,最大限度地把活動的自由、自主選擇權、設計權交給幼兒。
2.開展整合式的創造性游戲
創造性游戲特別是表演游戲,指導多以傳授為主,教師更多是扮演著“指揮”和“導演”的角色。為了釋放更多的自主空間,我們嘗試著把三大創游(角色游戲、表演游戲、結構游戲)融合在一起,從游戲主題的選擇、游戲材料的準備、環境的布置、角色的選擇和游戲進程的推進,幼兒都得到了充分的自主。
3.開展自主游戲活動
自主性游戲是幼兒自主、完全由幼兒自動發起的、以游戲本身為目的的游戲。在自主游戲中,幼兒可以自己創造和決定游戲的主題,自己安排和設計游戲的過程,自己討論游戲道具和材料,自己選擇游戲方式與游戲伙伴,并決定游戲進程。我們保證每周有一次以上的自主游戲時間,提供盡可能多的安全活動空間,如教室、走廊、陽臺、樓梯拐角、室外場地等諸多場所,根據幼兒游戲的需要,讓他們自由選擇,自主分割活動角的空間大小和高低位置。例如,大班幼兒通過玩自主游戲《巴拉拉小魔仙》,獲得了分工合作、運用各種材料建造家園、使用替代物、自己裝扮或為別人裝扮、創編簡單情節、裝飾、建構等經驗,同時,他們還收獲了自主的快樂。
(二)多形式開展研討
1.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交流
網絡是最快捷便利的交流渠道,學習資源的分享在這里變得豐富而暢通。我們的骨干教師借力2000人群聊“貫徹指南學習故事研習”,在這個平臺上與專家進行近距離交流互動,傾聽來自各地區的同行們對學習故事的學習心得、困惑、感悟、收獲等,及時將相關信息和資料進行下載、收集、整理,與全體教師共同分享。另外,我們還自己創建了一個學習故事交流分享群,大家在這里進行專題研討分享、答疑解惑,上傳相關學習資料,獲取更多的學習信息。
2.園本培訓中學習
學習故事是最適合一線教師提升業務、反思成長的行動研究法。我們以此為切入點,側重于提升每一位教師撰寫學習故事的質量,把學習故事引入到園本教研中,使教師的教研內容具體化,更好地提升和促進全體教師的專業成長,力求培養更多更好的反思型教師。
(1)堅持每周一次的集體研討,內容有講座、教研互動、反思探討等。通過這種相互學習、集體探索的方式,讓教師在學習的集體中進行思想的碰撞、經驗的交流,開展積極有效的專題研討,集思廣益,獲得提升。
(2)開展園本現場觀摩研討活動。引導教師通過“現場觀摩—蹲下來觀察記錄幼兒學習—分析判斷幼兒學習和獲得—評價幼兒的發展水平—思考教育對策”等流程展開有效的觀摩與研討,現場撰寫實用有效的學習故事。
此外,我們還認真批閱教師撰寫的每一個學習故事,反饋意見和建議。我們撰寫的圖文并茂的學習故事包括生活中的學習故事、運動中的學習故事、游戲中的學習故事、區域中的學習故事、領域教學中的學習故事等。
3.案例交流中領會
在具體撰寫學習故事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例如,缺乏幼兒視角,常常以教師的故事代替幼兒的故事;分析和評價幼兒的行為比較籠統,缺乏對幼兒個別化經驗的理解;提供的支持策略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等。為了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要領,首先,我們從各類雜志中選取并印發多篇優質學習故事案例分發給大家,幫助教師理解框架和精髓。其次,收集典型案例,以共讀的方式集體解析,讓教師進行比較、分析、找尋亮點,在交流中進行反思。最后,利用年段教研等小組研討契機進行交流,并擇優進行集體分享。例如《學習故事記錄案例》的專題交流,幫助全體教師明確了學習故事的撰寫方法與策略。
(三)以點帶面,發揮骨干作用
我們選派骨干教師參加學習故事高級研修班培訓,獲取更進一步、更前沿準確的理念,及時傳送信息資源,將自己的學習感悟帶回,與全園教師進行分享并開展二級培訓。由骨干教師領銜組織研討交流活動,進行現場點評、反饋,讓全體教師掌握寫得好寫得有意義的學習故事的要求,在活動中獲得共同提高。
二、我們的收獲
(一)提升職業幸福感
學習故事聚焦的是幼兒的優勢和興趣,它教會我們的教師去發現和欣賞幼兒的優點,肯定幼兒的長處?;诖?,教師能以一種欣賞的眼光、寬容的胸懷來捕捉幼兒在一日生活活動中的閃光時刻。在此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就會去發現、放大幼兒身上的閃光點,縮小缺點和弱點。在對一個個“哇時刻”的觀察和體驗中,教師記錄令人感動的幼兒發展瞬間,這些愛的體驗猶如一縷縷陽光,讓教師在繁忙的工作中體驗到付出的幸福,也讓幼兒感受到愛的溫度。在教師的眼里,每個幼兒都綻放著滿滿的優點,和諧的師幼關系帶來工作中愉悅的好心情。
(二)師幼共同成長
1.教師的發展
學習故事的撰寫和運用的過程,是一種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首先,在理念上,教師要通過學習故事來觀察、解讀、支持幼兒,在此過程中,就會不斷建立理念與實踐之間的連接,不斷建構和反思自己對這些教育理念的認識,以及它們在自己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價值和體現。其次,在觀察能力上,要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幼兒的“哇時刻”,教師就必須要有較強的觀察意識和能力。幼兒園每天都上演著精彩的學習故事,如何觀察、怎樣觀察等,都需要教師利用已有的經驗進行判斷。比較教師先后撰寫的學習故事,我們可以感受到教師的轉變,這些轉變不僅體現在記錄方式上,更體現在思維方式、教育觀念上。
2.幼兒的發展
通過閱讀和回顧那些充滿魔法的學習時刻,幼兒可以參與自我評價,并與家庭成員分享信息和經驗,使它成為知識建構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分享的時候,幼兒聽到的是對自己的肯定和贊揚,所處的心理環境必然是安全溫馨的,他們的情緒必定是輕松愉快的。分享交流的過程也有利于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學習故事中成人“退居二線”的做法無疑會給幼兒提供更廣闊的自我發展空間,幼兒的學習品質會得到更多錘煉,全面、可持續的身心發展會更容易實現。
(三)和諧的家園關系
當教師在與家長交流或者分享學習故事的時候,家長收獲的是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優秀表現,怎能不欣喜?由此,家園關系自然和諧融洽。正如一位家長在反饋中寫道:很驚喜地看到寶貝在科學小實驗中表現出來的思考和觀察能力。凱×經常愛問“為什么?”有許多千奇百怪的問題,感謝老師的耐心解答和提供的幫助,這是對孩子求知欲的最大保護,謝謝老師的發現和肯定!
(四)觸類旁通,優化管理
學習故事致力于發現幼兒的優點和長處,我們將這一做法引入到對幼兒園教職員工的管理中,以多看他人優點的思維方式善待每一個人,以“獨特的個體存在”尊重和激勵每一個人。教師之間關系和睦,互助友善,教職員工工作的內外在動力被有效激發。
三、我們的思考
(一)還需“內外兼修”
學習故事要求教師具備多方面的專業素養,除了具有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還要能運用這些知識準確地對幼兒作出評價,了解幼兒目前達到的學習水平、前期經驗、最近發展區,并能采取適合的方式促進幼兒進一步發展。其次,教師還要善于觀察幼兒。每個幼兒都有豐富的學習故事,教師要能發現并捕捉幼兒正在學習的內容,并意識到這種學習是有價值的,是與一些學習和發展的指標相符合的,才可以進一步展開活動,提供下一步的幫助。這些對教師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
(二)防止“拿來就用”
新西蘭的嬰幼兒中心、幼兒園、游戲中心大部分都是半日制的。因此,他們有相對寬松的時間來記錄學習故事,他們用學習故事記錄每一個幼兒成長的軌跡和旅程,學習故事是幼兒教師需要撰寫文本的全部。而我們屬于全日制公辦幼兒園,配備的是兩教一保,教師工作繁忙,為每一位幼兒建立檔案難度較大。再者,我們還要客觀地認識到,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的大環境下,還要防止過于重心智傾向而過分看輕知識和技能的習得。我們還需結合實際情況客觀理性地借鑒和運用,不能簡單地拿來就抄,或者是為了跟風而流于形式,在學習故事開展和實踐的過程中,更多還應該是從觀念到行為的深刻變革和落實的過程。
參考文獻:
王秋霞.“學習故事”的實踐與思考[J].遼寧教育,2015(24):59-61.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