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真
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因此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合理運用,即注重直觀性、啟發性、時效性,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閱讀教學;科學技術;有效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因此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合理運用,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面是大有可為的。下面談談本人在實踐中的一點體會。
一、手段為目標服務,注重直觀性
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說到底是為輔助課堂教學服務,因此能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才是目的,選擇何種手段決定于教學目標,手段本身不是目的。舉例說,筆者曾見過很多教師的公開課上嫻熟運用多媒體技術,甚至取代了教師的板書、板畫。整堂課上聲、光、電齊上,學生答對了掌聲頻頻,屏幕上動畫翻飛。一節課熱鬧無比但缺乏主動、深入的思考,學習效率流于浮泛。因此使用何種科學技術手段,如何合理使用,達成怎樣的教學目標才是我們要深入思考研究的。我認為手段無所謂先進、落后,只要為目標服務,最大限度地達到目標即為最優化的教學手段。注重直觀性是使用目標的重要原則之一。比如,寫作書信的教學,掌握正確的書信格式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筆者曾設想過當堂板畫格式、出示小黑板、利用實物投影儀等手段。最后因實物投影儀的直觀性決定了它的高效,拍板使用實物投影儀。具體操作方法是將書上的例文投影出來,每講到一處格式,采用放大再定格,記下相應的名稱。學生練習的時候,將作文紙投影出來,指名一人在投影儀上示范書寫格式,教師在下面巡視,隨機糾正錯誤。批改時的反饋信息證明學習效果很好,正確率高。
二、手段為目標服務,注重啟發性
上面已經談到手段本身不是目的,達成怎樣的目標才是根本目的。因此當教師的一張嘴、一支筆感到無法勝任時,就是該電話教學或多媒體教學出場的時候了。而選擇電字頭還是多字頭完全取決于教學的目標,能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目標就是最合適的手段。因此不是非視頻不用,不是非動畫不用,也不是視頻不能用,動畫不能用。比如一些寫景、狀物的文章,當講到一些優美的景物,神奇的景色、可愛的外形,僅靠語言描述是不夠的,有時不高明的語言反而會弄巧成拙,出現錯誤。因此最好的辦法是先學習了文字,當學生憑借語言中介構建了表象,調動了想象,卻可能由于經驗的不足出現想象的空白,產生疑惑,此時出示相應的視頻或圖片,在滿足了學生學習愿望和需求的同時,又與學生內部已有的想象進行重構,與文字一一對應,深化了對文字的理解和認識,使學生產生“原來如此”之感,達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境界。又如,在教學《桂花雨》一課時,理解“桂花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態,笨笨拙拙的。”一句,在理解“笨笨拙拙”一詞時,學生產生了疑惑:桂花又不是人,怎么能說笨笨拙拙呢?笨笨拙拙是什么意思?此時出示梅花與桂花各一張圖片進行對比,學生恍然大悟:不起眼,不好看。此時,順勢導入桂花不起眼但香味兒真是迷人的內容,能讓學生對作者借物喻人的寫法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三、手段為目標服務,注重時效性
時效性即時機、效率。因為教學手段是為目標服務,而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有選擇性的,所以教學手段在時間上要注意合理分配,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交叉。比如,《九色鹿》是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熏陶的好機會。選擇教學全部結束之后,作為拓展延伸部分而不放在開頭,是因為開頭介紹敦煌文化、莫高窟內容,如無實物圖片會流于空泛,達不到教學目標,如出示圖片又可能會削弱對文章的理解,使語文課變成美術課。因此在教學最后介紹莫高窟時出示實物壁畫圖片(PPT),告訴學生這就是刻在石窟上的壁畫連環畫,文章就來自于這里,學生情緒高漲,連連發出“哇!哇!”的驚嘆。我想一顆對本民族文化驚嘆好奇的種子就在這一刻埋下了。在時機上要捕捉黃金時機,過早了不利于學生對文字的吸收,過晚了如浮光掠影,印象淡薄,不利于對語言文字材料的內化。比如,播放PPT,為了操作簡便,通常是屏幕上出現第一幅然后靜止,但往往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被分散。此時可以巧借PPT中的自定義動畫功能,將第一幅圖設置一個動畫。這樣一開始出現的就是一個大白屏,學生不會被干擾,反而會出現一個心理上的期待。到教學時再演示動畫,當白屏上或出現、或回旋、或翻轉、或縮放一幅圖時,學生的注意力就不由自主被吸引過來。由于現代教學手段尤其是多媒體的運用使得課堂教學內容的整合成為可能,其兼有視頻、音頻、動畫等手段,大大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比如,PPT不僅可播放視頻,音頻,也可以插入文字,定義動畫,設計練習,使欣賞與評價結合,講練結合,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單一走向多元,由平面走向立體。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