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當下,受社會大潮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中學生厭學,道德品質明顯滑坡。一些青少年“對人不感激,對物不珍惜”,不感恩父母,不尊敬師長,不遵守公德,不講秩序,同時缺乏良好的心態,好吃懶做,貪圖享樂,甚至“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沉湎游戲、娛樂。有些青少年無視法律,無視道德,在他們身上看不到中華傳統美德。他們胸無大志,見識短淺,看不到青年人的意氣風發;看不到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情懷;看不到讀書人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一些青少年犯罪時無知無畏,不計后果,情節惡劣,社會影響大。
教書育人重在育人,“五育并舉,德育為首”,教育學生先成人后成才才是教育正道。筆者以本校為例,通過對高一和高二年級600多名文科生的問卷調查和對個別文科學生的訪談,管窺高中歷史課德育的具體問題。
一、歷史學科的德育功效毋庸置疑
通過對學生調查問卷的統計顯示,德育功效列前三名的是政治、歷史、語文三門學科。這三門學科德育素材豐富,功效明顯,而歷史學科以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擔負著中學德育的重大任務,其德育功效是毋庸置疑的。
我們認為:高中歷史課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文化科學知識、審美情趣和身體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高中歷史課堂是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國際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高中歷史教材和輔助教材豐厚的素材是高中德育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專職歷史教師是德育最重要的主導者。
歷史學科教學,在時間上把學生帶進久遠的時代,緬懷古人;在空間上把學生引向無邊的宇宙,思考世界,傳承文明,啟迪智慧,陶冶情操,提升品質,提高素養,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歷史學科教育教學的根本目標。
二、高中歷史課地位尷尬
調查表明,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文科學生認為歷史課不重要,也不會下功夫去學。
我們分析: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應試教育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家長和社會的普遍輿論是:能使孩子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乃至考上大學是評判教育成功的唯一標準;能使孩子學業成績提高是評判好教師的唯一標準;學校高考升學率高低是評判領導業績的唯一標準。同時在教育功利化的惡性循環下,歷史學科日益“邊緣化”,被大家稱為“副科”,歷史專職教師被稱為“副科老師”。各個學校設法提高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專職教師的地位待遇,如績效工資發放中,許多學校語文、數學、英語這三門學科每節課的發放系數遠高于歷史課;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再增加周課節數,歷史學科一般周課節數不足。這樣歷史學科在學校、在社會都處于被動地位。歷史學科這種尷尬的境地,很難組織有效的德育。
三、歷史課德育實效性不強
調查顯示,有近三分之一的文科學生認為歷史課德育效果不佳。
我們分析:由于一些錯誤的教育導向和輿論導向,直接導致一些教學能力強的歷史專職教師紛紛流向語文等學科,更有甚者跳槽轉行。學校里語文等學科教學能力略差,考試成績低的科任教師就被安排教歷史課,使這些教師的自信受到嚴重打擊,更何談對學生進行人格養成、情感體驗的道德教育。一些歷史教師工作積極性下降,不思進取,不求上進,在教學中應付工作,得過且過,歷史課上得有氣無力,枯燥乏味。一些歷史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對教材挖掘不深,補充不足,灌輸和說教居多,不能把歷史和現實結合起來,把事例和事理結合起來,從而使歷史課失去了“靈魂”;一些責任心強的歷史老師頂著壓力,本著良心拼命教書育人,但也只能把歷史課上成“考點講授課”“高考增分課”,使歷史課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功能大大退化。
四、學生學習歷史課的認識不正確
調查表明:對學習歷史課的目的,一部分學生認為是“為社會造福”,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是“為實現人生理想”,個別學生則認為“為考大學,為找工作”,極個別學生目標不明,說不清楚。從學習的形式來看,通過觀看影視作品、聽故事、上網瀏覽的形式學習歷史的占大半,通過潛心攻讀教材等史書,做一些社會調查研究,聽講座報告等形式學習歷史的學生很少。從學習內容來看,喜歡學習中國古代史、世界古代史的占大半,大多數學生對近現代史不感興趣;喜歡探究歷史人物類型依次是: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藝術家;對政治史感興趣,對經濟史不感興趣;對正史記不清楚,學不到位,對奇聞野史,故事演義反而記憶清晰。
我們分析:現在的學生,漂浮在社會上,在家里、在學校很少參與勞動和其他社會活動,和社會生活和生產嚴重脫節。他們對社會的理解有偏差,對人生的思考不足。特別是在和年代,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生活相對安逸穩定,居安而不思危,缺乏憂患意識。沒有從較寬的視野和較高的境界去思考人生,也就很難樹立起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志向,很難胸懷天下,肩負起個人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
歷史使人明智,前車之覆,后車之鑒,學習歷史的目的就是要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中外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的研究表明,高中生的道德品質修養處于內化趨于成熟的時期,以自律為形式,逐步奠定道德準則,并逐步運用信念調節行為。因此,高中階段強化德育至關重要,我們歷史教師要勇敢肩負這一歷史責任,找到應對的策略。
參考文獻:
李靜.淺談新課程下如何有效實現高中歷史課堂德育滲透[J].科技創業月刊,2014(3).
注:本論文支持甘肅省“十二五”規劃課題《中學歷史新課程德育現狀調查和德育對策研究》,主持人,楊培智,批準號:GS[2014]GHB0428。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