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玲

[摘要] 目的 分析兒童糖尿病的臨床特點,并就其中的護理難點與對策進行相關的探討。方法 擇取60例糖尿病患兒作為該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選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按照入院治療的順序分為兩組,分別為常規組和實驗組。常規組患兒30例,采取一般護理措施;實驗組患兒30例,在常規組的護理基礎上根據患兒的疾病特征、臨床表現等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比較常規組和實驗組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與并發癥發生率。 結果 經過臨床護理后得知,實驗組與常規組的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6.7%和80.0%,說明實驗組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實驗組患兒僅出現1例(3.3%)并發癥,明顯少于常規組(1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糖尿病患兒給予科學有效的臨床護理有利于改善患兒病情,提高護理滿意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大力推廣并應用。
[關鍵詞] 糖尿病;兒童;對策;護理難點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2(b)-0148-03
近幾年來,兒童糖尿病的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患兒的身心健康與成長發育,與成人糖尿病相比,兒童糖尿病具有許多不同的特點,如:治療依從性較差、認知性較差、飲食控制較困難等[1-2]。其中值得注意的包括兒童糖尿病的臨床癥狀不是十分明顯,臨床治療時容易出現誤診、漏診的情況,從而延誤了疾病的治療,出現更為嚴重的后果。因此,根據糖尿病患兒的臨床特征給予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十分必要。該研究回顧性分析了該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兒的臨床資料,并依據患兒的臨床特征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60例糖尿病患兒作為該研究對象,均選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所有患兒入院治療前經過臨床常規診斷后疾病均確診,均符合美國糖尿病學會2005年[3]公布的診斷標準。所有患兒均為初次發病,多表現為多食、多飲、多尿、體重降低等;測得其空腹狀態下的血糖平均值在8.6 mmol/L以上[4],對其尿糖進行檢測后顯示為陽性。
按照入院治療的順序分為兩組,分別為常規組和實驗組。常規組患兒30例,男女患兒各有16例,14例,年齡最大的13歲,最小的9個月,平均(5.4±2.8)歲;實驗組患兒30例,男女患兒各有17例,13例,年齡最大的14歲,最小的10個月,平均(5.5±2.9)歲。比較常規組與實驗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后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之間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疾病護理方法
常規組:給予一般護理措施,如:指導患兒正確飲食,注射胰島素時告知患兒及其家屬相關的注意事項等。
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組的基礎上依據患兒的臨床表現給予針對性的護理指導,包括針對性的飲食指導、針對性的心理輔導、針對性的健康指導、適當運動、出院指導等。
1.3 評價指標
比較常規組與實驗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與并發癥發生率。其中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量表對患兒家屬進行調查統計,題目均設置為選擇題,將護理滿意度分為十分滿意、滿意、不滿意三項,滿意度=(十分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5]。
1.4 統計方法
將該研究收治的60例糖尿病兒童的相關資料均納入SPSS17.0的統計軟件中進行數據處理。護理滿意度與并發癥發生率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比較,以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分析
常規組:十分滿意11例,滿意13例,滿意度為80.0%;實驗組:十分滿意21例,滿意8例,滿意度為96.7%。說明實驗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的并發癥情況分析
常規組:出現5例(16.7%)并發癥;實驗組:出現1例(3.3%)并發癥。比較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3.1 護理難點分析
兒童糖尿病作為一類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生活環境、家族遺傳病史、自身免疫功能等原因而導致的一類疾病,臨床上可判定為慢性終身疾病,其分期過程較為明顯,通常情況下,需要進行急性新陳代謝紊亂、短暫緩解、強化,并最終形成終身性糖尿病[6-7]。兒童糖尿病的主要發病年齡在青春期與學齡前,且癥狀通常表現不明顯,進行臨床診斷時容易出現誤診、漏診現象,從而耽誤了疾病的后期治療,不利于患兒的成長發育與身體健康。近幾年來,該類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并引發了酮癥酸中毒[8]等多種并發癥,這就提示相關研究學者應加大力度對糖尿病兒童進行分析探討,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臨床確診率,并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幫助患兒早日擺脫疾病的困擾,投入到正常的學習與生活當中。總結該類疾病的臨床護理難點包括以下幾方面。
①由于兒童尚處于生長發育階段,身體皮膚與肌肉組織發育不夠完善,導致給予胰島素注射治療時的位置選擇較為困難,且恢復所需時間較長,為此,應指導患兒家屬指導患兒正確注射胰島素,遵醫囑服藥等。
②治療執行力度不夠。由于患兒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度較低,對自身的控制能力較差,需要家屬進行全程監督與幫助,如:合理攝取日常飲食、給予針對性的運動指導等。
③進行標本采集時的難度較大。該類患兒年齡一般集中于幾個月至十幾歲,自身控制能力較差,進行標本采集時需要家屬的協調配合幫助進行。
④糖尿病患兒流失問題日益嚴重[9]。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不夠協調,農村人口的占比較大,該次收治的糖尿病兒童中13例來自農村,其中7例放棄疾病治療,其原因主要包括家庭經濟較為困難,對疾病缺乏足夠的認識等。
3.2 護理對策分析
①合理攝取日常飲食:糖尿病兒童在飲食方面應根據不同年齡段給予適當的飲食指導,保證兒童日常活動與身體發育所需;此外,合理控制日常飲食,保證良好的身體機能,根據患兒身體的具體情況適當調節飲食計劃,合理安排飲食時間與食物種類等。
②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與健康指導: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終身疾病,其治療時間十分漫長,對于兒童糖尿病來說更為典型。為此,應在疾病治療時給予針對性的健康指導;此外,時刻關注患兒的心理狀態,根據其不同的情緒變化情況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輔導。給予心理輔導時要告知糖尿病對患兒身體的危害,引起患兒家屬對該類疾病的重視,告知其應做好長期接受疾病治療的準備,排除患兒及其家屬的緊張、擔憂、害怕等不穩定情緒,積極配合疾病治療與護理,控制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等。
此外,還應告知患兒及家屬糖尿病的相關醫學知識,包括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流程、注意事項等,使得患兒及其家屬對該類疾病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與勇氣。護理人員應指導患兒家屬學會一些基礎的護理技巧,如:正確注射胰島素、檢查血糖與尿糖的變化情況、制定完善的飲食計劃等,幫助患兒出院后依然能夠繼續進行疾病護理。
③運動指導:糖尿病患兒大多以新陳代謝紊亂作為首要的臨床表現,實際治療與護理時還應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加強運動訓練,根據患兒的身體狀態與年齡等進行適當強度的運動。臨床研究[10]表明,給予運動指導可以有效發揮胰島素的效用,從而利于降低血糖,在進行運動時身體能量得到消耗,可有效抑制過度肥胖,改善患兒血脂水平,增強患兒身體抵抗力,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另外,在此基礎上結合飲食指導與胰島素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現低血糖現象;但是,若出現酮癥酸中毒的患兒不宜采納該種運動方式。
④定期進行疾病復診,加強日常檢測:若患兒經過臨床治療與護理后病情穩定可出院回家,且需要繼續進行疾病的檢測與復診。護理人員應告知患兒家屬具體的疾病檢測方法與復診時間等,通過復診可詳細了解患兒疾病的現狀與預后問題等,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可及時對癥治療。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兒童依據其臨床表現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幫助患兒改善病情,減少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較高,從而促進患兒健康成長,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Skrivarhaug T,Stene LC,DrivvollAK, et al.Incidence of type 1 diabetes in Norway among children aged 0-14 years between 1989 and 2012: Has the incidence stopped rising? Results from the Norwegian Childhood Diabetes Registry[J].Diabetologia: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Diabetes and Metabolism = Organ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EASD),2014,57(1):57-62.
[2] Ehehalt,S.,Dietz,K.,Willasch,A.M. et al.Prediction model for 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type 1 diabete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Evidence for a cohort-dependent increase within the next two decades in Germany[J].Pediatric diabetes,2012,13(1):15-20.
[3] 張玉英.兒童Ⅰ型糖尿病臨床分析及護理難點和對策[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1,43(7):871-873.
[4] 古建平,付曉榮,衛海燕,等.胰島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療兒童糖尿病的療效及護理風險分析[J].廣東醫學,2012,33(18):2864-2866.
[5] 古建平,付曉榮,衛海燕,等.護理干預對1型糖尿病患兒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20):3470-3471.
[6] 魏榮,柯曉燕.需要層次理論對兒童糖尿病住院舒適度及家長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147-148.
[7] 陸群,孫海峰,姚孝娟,等.循證護理聯合臨床護理路徑在兒童糖尿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6):43-46.
[8] 胡云,鄒海英.雙“C”治療兒童糖尿病的臨床護理[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53(10):91-93.
[9] 酈丹軍,侯寶霞.兒童糖尿病病人個性化護理的思考與實踐[J].健康必讀,2013,12(1中旬刊):372-373.
[10] 許萍.胰島素不同注射方法治療兒童糖尿病的效果及護理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3,23(12下旬刊):7618-7619.
(收稿日期: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