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宏冉
摘 要:新課程改革往往意味著教學內容改革的同時,伴隨一定技巧的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革對新課程教學環境下的教師也是一個新的挑戰,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改變其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引導啟發的教學方法來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以課程改革為契機,通過一定的教學實例,在課堂教學中摸索“互動教學”,以“教師指導,學生探索”的互動性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的導入、課堂教學中的合作以及課堂結束后的回顧和復習三個階段探索課程改革后的政治課堂教學新方法。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導入環節;教學方法
新課程下的教學方法改革,即在教學方法中摒棄傳統的教師為主、教材為核心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僅僅依靠書本知識的傳統性教授,課后的題海戰術,以及知識的反復復習以獲取成績上的認可,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掌握基礎性知識,但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和新知識的探索往往起到阻礙性影響。新課程改革的標志性事件是2003年教育部下發的《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試驗)》,改革意味著教學主體的改變,從以教師為中心到師生雙主體,以“灌輸式”教學方法轉變為“互動式”教學方法,這兩類改變均貫穿在教學導入環節、教學互動環節以及教學結束環節。
一、教學導入環節下的多樣性
教學導入環節往往是一節優秀課堂的點睛之筆,導入過程新穎且切題,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后續教學內容的展開大有助益。教學導入的目的在于:吸引學生注意力、告知學生課堂主題、介紹教學內容的背景等等,具有靈活多變的特性。
1.“開門見山”導入法
“開門見山”的導入法,是指教師通過課堂PPT展示,或者教師話語直接導入、音頻視頻的導入,讓學生能夠通過五感去體會、去理解知識,以實體化、圖像化的形式導入書本知識。比如政治課中想讓學生理解中國的政治體制或者是形成歷史,就可以以《建國大業》《建黨大業》等電影形式向學生做一個切入性引導,讓學生不僅了解中國的政治歷史,也通過這種大家喜聞樂見的電影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他人報道”導入法
“他人報道”主要是指新聞媒體對事件的報道和述評,以及媒體人社論等形式,這種媒體報道往往都能在政治課本中找到知識依據,以報道的形式引起學生對時事政治的敏感度。比如在講述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外交關系時,就可以以中美外交、中日外交以及中印外交等相關媒體報道為例,讓學生在書本中指出相關知識點,對其理解本章節的內容有很大幫助。
3.“經典知識”導入法
經典知識或者經典事件等都是較為常用的課堂導入方式,包括名人名言、經典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等,都能夠將事件與理論相通。比如在講述核心價值觀時,可以將感動中國與之聯系,將感動中國彰顯的核心價值理念,作為課堂知識導入的媒介。
4.“正反案例”導入法
“反向”案例的導入往往更能引發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探求欲望,通過案例討論更能理解知識的內涵,也能形成互動性的學習氛圍。例如在講授“依法納稅”的案例時,可以用某明星偷稅漏稅而坐牢判刑的案例為切入來講述,講述依法納稅的重要性。
二、“互動型”課堂的具體表現
教學方式從傳統的“灌輸式”向“互動式”教學課堂轉變,教學主體向師生共同體轉變,這就要求互動合作成為主體學習模式。下面以辯論、表演、互動討論等課堂新形式講述合作學習的重要意義。
1.表演教學法
表演教學主要是學生根據一定的教學情境,將書本知識以活動的形式表現出來,類似于情境教學的模式。在標準化的知識模板中,學生通過不同角色對知識進行演繹,包括在“偷稅漏稅”的案例剖析中,可以通過法官、罪犯以及辯護人等角色對整個案例進行還原,這樣更能加深學生的理解。
2.辯論教學法
辯論教學法主要是就大家有異議的主題,分組進行辯論,根據大家課后知識的收集,對知識加深理解。例如對目前大家關注的“網上消費”這種利弊進行辯論,可以從科技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網絡詐騙”這一視角來辯論。
3.互動討論教學法
互動討論教學法就是在老師或者課本給予的主題中,以小組的形式讓大家總結各自的感想。這種知識的互動就是根據大家不同的意見,將其總結而形成不同于書本固定答案的新理解和新想法。
4.社會實踐教學法
政治學科的教學與社會問題息息相關,其課堂設置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服務社會、貢獻社會的理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涉及價值觀以及服務性等主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走訪敬老院、孤兒院以及參與社會性的志愿活動,加深對服務社會的理解。
三、恰到好處的課堂收尾
一節優秀的課堂教學強調貫穿始終,即從課堂導入開始、課堂互動以及課堂收尾都應該切合主題。課堂的結尾既可以通過“設置懸念”并設置課后答疑階段,讓學生課下主動收集資料,充分思考;也可以通過一些圖表形式,進行課堂內容結構化的總結和分析;同時也可以以“歌曲”“詩詞”和“電影”等較為活潑的形式對整個課堂進行總結,這樣既避了課堂的枯燥,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本文主要是通過對課堂導入、課堂互動以及課堂收尾三個階段進行講解,強調互動性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在整個教學中教師都應該以豐富的教學形式去完成教學課堂的任務,這樣不僅可以達到傳遞知識的目的,也可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參考文獻:
譚英.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政治教學方法[J].安順學院學報,2007(3):50-5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