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繼永
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學校周邊人員密集,參與到體育活動中的群眾越來越多。在現有條件下,農村學校無論從師資、器材,還是場地等方面看,都是鄉村體育鍛煉的最佳場所。因此,學校體育應和群眾體育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最大限度地開放運動場館,開發民間體育項目,發揚傳統體育優勢,通過專業人員進行技能技巧和鍛煉方法方面的技術指導,動員和組織群眾廣泛參與各種形式的體育鍛煉,促進全民健康發展。
通過在學校階段學習體育技能和方法,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是“終身體育”的基礎,學校體育努力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新編的體育教材也已經開始注重吸收民間體育和傳統體育的內容,強調校內外體育的互補作用,為學生實現“終身體育”的目標指明方向。
一、學校體育的發展現狀
國家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而現今學生的健康狀況急劇下降,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擔憂。現在有一句口號:體育就是讓男生更像男人,讓女生更健美。這個口號也從側面反映出現在學生的狀況!現有的學校體育運動項目過于專業化,結構單一,缺乏趣味項目、傳統項目;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上學時的課間活動和現在相比,多種多樣,如,彈球,丟沙包,跳皮筋,各種球類,滿操場全是活動的學生。反觀現在的課間,樓里要慢步輕聲,墻上貼著各種禁令,上趟廁所,回來差不多上課了。而恰恰體育最專業的老師在學校,最齊全的器材在學校,最完善的場地在學校,但學生學習得少,器材利用率不高,教師有勁使不上。各種所謂的課改理論在教學實踐中很難操作,百家爭鳴也讓一線教師缺乏統一的指導,學校體育缺少與外界的交流,最終造成經費不足,場地器材開放率不高,不能被充分利用。每天一小時活動時間不能充分利用,學生按照學校編排好的項目,不分興趣愛好、不分體質強弱,整齊劃一地操練。
二、鄉村體育的發展現狀
隨著人民對健康的認識不斷提高,群眾性體育活動開始普及,參加鍛煉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全民健身意識越來越強,各種群體項目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但是鄉村體育仍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對于科學鍛煉認識不足,缺乏專業的知識指導;內容雖多,技術比較單一,主要為慢跑、散步、登山,少部分人踢毽球、打籃球、打太極拳等;持續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還不夠多,尤其是青少年,業余時間用來鍛煉身體的時間銳減。安全問題的擔憂、課業負擔沉重、網絡游戲和交友的吸引都是當前影響他們參加鍛煉的重要原因。而鄉村群眾的主動鍛煉意識還比較淡薄,鄉村體育文化的氛圍比較薄弱,鄉村干部缺乏體育宣傳意識,缺乏專門的體育組織,缺少專業的指導員;體育設施簡陋、不足,其器材主要來源于體彩,缺少自建設施;場地的利用率低;資金投入很少,謀求體育經費積累意識差;鄉村體育理論建設滯后,缺乏理論指導;鄉村的基礎體育設施普及性不強,大多只針對中老年和兒童,而忽略了鄉村體育的生力軍——青少年。其次,伴隨著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發展,體育運動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好,越來越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越來越重視運用各種體育手段來豐富生活,改變社會風氣。
三、學校與鄉村互動發展
從以上概況來看,學校體育有條件,鄉村群眾有需求,只有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學校體育真正走向“終身體育”。那么如何互動發展呢?我認為:學校資源要走出去,把有需求的群眾請進來。專職體育教師能夠提供較專業的技術指導,學校提供豐富的場地器材,既滿足了鄉村群眾需求,又發揮了學校的體育場館、器材的應有價值。群眾的參與能豐富學校體育科研和改革內容,便于進一步搜集、指導、開發農村傳統的體育項目。多樣化、復雜化的體育人口組成,成為“終身體育”的活教材,讓孩子從小切實體會終身體育的重要意義。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吸引更多的人參加到體育鍛煉的行列,鍛煉者之間相互帶動,形成一個良好的體育文化圈,推動全民健身運動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四、互動發展的措施
建立校鄉體育組織機構,完善規章制度,制定指導方案,廣泛進行運動技能和安全防范方面的文字、圖片宣傳,多方籌集資金,購置、維護場地器材,組織各級各類的多樣化的以趣味性為主的體育競賽,開辦群眾喜歡的各種類型的體育培訓班,加強體育專業人才的利用和培養,協調好學校教學與對外開放的關系,做好協調管理,抓好各種宣傳工作。
總之,鄉村體育和學校體育的有機結合是促成鄉村群眾“終身體育”的重要因素,它們是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的,對人的可持續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要認真總結,找出結合點,把鄉村體育與學校體育結合起來,引向深入。
參考文獻:
盧平,馬映寶,杜霞.農村中小學學校體育的現狀、問題及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2(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