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宏霞
摘 要:《中小學教育大綱》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是每個教師的職責。”由此可見,學科教學是德育的主要載體,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媒介。小學英語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村小學英語教育基礎相對比較薄弱。針對農村小學英語教育的群體對象以及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的現狀,探討在農村小學英語教學中德育的滲透,是促進農村小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途徑。
關鍵詞:農村;小學英語教學;德育滲透
教書育人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愛國主義品質,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創造和諧的德育環境,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
英語課堂要進行德育滲透,首先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利于身心健康發展的德育環境,以滿足學生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追求。
情境教育有著強烈的感化作用,對學生品德的形成有顯著的效果。因此,在英語課堂中,應該充滿愛和信任,尊重和理解,營造民主、輕松、和諧的氛圍。針對農村小學生這一群體的心理變化,教師應該從最樸實的情感出發,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創設與農村小學生生活、學習緊密相關的問題或情境,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使他們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活動,充實自己,情感得以不斷熏陶,品德逐漸得以充分發展,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例如:低年級學生學習英語時,學習的內容不外乎是禮貌性地打招呼用語以及日常交際用語。教師緊扣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很自然地學會說“Good morning/afternoon! Hello!Nice to meet you!”習慣交際用語常用“Please.”在遇到困難受到別人的幫助會說“Thank you!”在不小心叫錯學生名字表示道歉時,學會說“Sorry!”等等。在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生主動將所學的語言運用于生活實踐當中。平時見了老師同學主動用學過的口語打招呼問好。盡管農村大多數家長都不懂英語,但是他們能夠體會到自己孩子發生的變化,很高興看到孩子慢慢養成了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
二、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適時滲透德育
語言是思想文化的載體,小學英語教材的課本內容滲透著豐富的德育因素。這些因素要靠教師深入研究教材,認真挖掘教材中涵蓋的德育因素,不斷融合滲透,分層次有目的地寓德育于英語教學中。以知識為主要載體,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例如:在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討論日常生活起居的話題中,緊扣課時內容:What do you do in the morning/evening /at home/on Sunday?學生討論學習了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I put on my clothes,wash my face,help my mum and dad on the farm...旨在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以及懂得幫助家人分擔家務和農活的品質。
三、精心組織課堂教學,通過多種活動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
課堂既是傳授學生文化知識的陣地,又是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陣地。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活動,積極抓住每個環節,注意創設恰當的德育情境來滲透德育。
1.組織學生合作
在課堂中,教師應多采用group work,pair work,discussion 等活動形式,給學生提供鍛煉互動的機會。對于農村小學生來說,從小培養他們團隊協作、與他人合作交流學習的能力尤為重要。因為就本地農村學校的學生總量來看,人數較少,他們所交流合作的對象也就少。
例如,在現行冀教版小學英語教科書中,每一單元第六課均為故事教學。教師盡力運用農村學校有限的教育資源,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通過想象和拓展進行故事情景劇的表演。學生們在排練中各自扮演好不同的角色,逐漸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合作,最終達到協作學習的目的,并在此過程中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升華,德育滲透也就水到渠成。
2.創設情境活動
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巧妙地創設一些情境,尤其是一些能引起學生興趣的道德情境,使學生在模擬的真實自然情境中接受德育。
例如:在教學為他人指路的話題時,可以設計城市、街道、學校、醫院等不同場景,學生能利用模擬的語言情景,自覺主動地交流,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關心他人、互助友愛、文明禮貌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
“教書”“育人”二者同等重要,相輔相成。在新形勢下,我們要根據德育工作的特點,重視德育與英語學科的整合,正確選擇和應用德育滲透的方法,始終堅持德育工作和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使學生“潤物細無聲”地受到感染。在農村小學英語教育工作中,以德育人任重道遠,需要廣大農村英語教師付出不懈努力。
編輯 白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