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煒
摘 要:小學教育階段中學生的價值觀正處于迅速發展和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品德與生活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需要不斷培養班級中的學生個體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不僅是品德與生活教學的教學目標,更是素質教育的教學要求之一。小學階段中品德與生活教學活動中,應關注學生價值觀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生;品德與生活;價值觀
小學生是國家的棟梁,同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力量。不斷培養小學生的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群體的道德素養、文化素養、健康的體質等方面直接決定了我們國家的未來發展。在這一現實教育背景下,我簡單地分析了培養小學生價值觀的重要性,并對其培養策略進行淺談。
一、價值觀的意義
價值觀主要是指社會生活中人的生活都是在價值觀的引導下進行完成的。沒有價值觀指導的生活是沒有意義層面的生活,也并不是真正現實意義上的人的生活。價值觀直接決定、制約和支配著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價值生活和帶有價值意義的各項活動。
二、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應關注學生價值觀的培養
1.教師需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
品德與生活教學活動中的案例教學法,主要是指教師依據品德與生活教材中出現的三維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充分合理地運用典型案例來全方位地組織并開展品德與生活教學活動,以此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此教學目標必須具備典型性、形象性、開發性的特點。教師通過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用案例教學法,可以充分體現小學教學活動中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在教師設置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可以自主進行提問和思考,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逐漸提升了學生的人生價值觀。例如,教師在教學北師大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紙和環保》“保護森林,節約用紙”這一課時,在前兩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紙、紙從森林來以及紙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通過開展調查等活動,認識節約用紙與保護森林的關系,從而讓學生自覺地養成節約用紙的良好習慣,并能用實際行動愛護森林、保護森林。教師可以通過實際案例進行分析,進一步明確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全方位升華班級中學生的思想情感,進一步陶冶學生情操,這一內容同時也比較符合小學教育階段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
2.教師需要側重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當前階段中,在教師和學生家長普遍追求升學率的教育背景下,小學教育階段下的學生升學壓力日漸增大。這一問題也導致大多數小學生出現諸多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教育品德與生活教學活動中的主要教學內容。依據當前小學教育階段中小學生的身心成長現狀,在品德與生活教學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予以高度的重視,這不僅是教育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小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更是品德與生活教師喜愛并關愛學生的具體表現形式。通過對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教學,教師可以為班級中的學生樹立學習的主體意識、學習目標以及正確的價值取向,其教學價值是比較顯著的。
3.教師需要運用創設學習情境的形式,不斷培養學生的價值觀
教師在創設學習活動過程中,需要充分依據教材中的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進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創設適宜學生進行學習的場景,進一步引發班級中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同時促使班級中學生的價值觀得到切實有效的提升。例如,教師在教學“友愛殘疾人”這一課時,可以帶領班級中的學生欣賞無聲的音樂會。錄像(無聲)并詢問班級中的學生“你欣賞到什么?”學生回答:“沒有聲音。”教師回答:“是啊,聽不到美妙的音樂,這短短的幾十秒多么令人遺憾啊!然而,就在這片藍天下,有些人許多年甚至是一輩子都聽不到聲音,他們是誰呢?”品德與生活教材中涉及大量與學生生活實際有著密切聯系的內容。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合理恰當地結合教學內容,進一步為學生創設具有生活化氣息的教學情境,讓班級中的學生在真實的情感體驗中不斷提升正確的價值觀念。
綜上所述,文中簡單分析了價值觀的定義,細致地闡述了在小學教育階段中品德與生活學科教學活動中,如何提升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對于小學教育階段中的小學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學意義。為此,教師需要不斷加強對其的重視程度,并科學合理地應用于教學活動中。
參考文獻:
[1]史彥華.思想品德教學中培養學生價值觀的策略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2015(4):58.
[2]趙海燕.創設思想品德情境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J].新課程:下旬,2014(12):134-135.
編輯 白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