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容
“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積極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边@是教育家菲斯泰洛齊的觀點。那你是如何看待學生的?我認為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一個在不斷發展中的人。這意味著他們需要我們的培養與指引。
你是如何有效創造課堂的?這又是我們所有站在課改第一戰線上的教師又要面對的一個實際問題。一堂課的好壞,我認為不是看教師精彩的表演,而是看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過程效果,因此,作為教師,從細節上捕捉,巧妙引導,使學生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指引學生深入探究,延伸思維,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巧妙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使課堂充滿靈性。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從以下三方面注重培養,發展學生思維的能力。
一、大膽“想象”,激活思維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都有自己的獨特想法。我們要營造氛圍、創造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敞開想象的翅膀,在抓住時機充分開發他們的獨立思維和勇于創新的意識。
例如,在北師大版第一冊《小刺猬背土豆》的教學中,我讓學生仔細觀察掛圖,他們一眼就瞧出土豆掉下來的情景。這時很多學生思維還停留在表面上,于是,我追問:“土豆為什么會掉下來呢?”
生1:袋子可能破一個洞!
生2:為什么?
生3:我知道,因為小刺猬的袋子本來就破一個洞,沒發現。
生4:我想是袋子質量不好,裝得太多,被擠破了。
學生的爭論都有各自的想法,當時我趁學生興致高昂的狀態緊接著追問:誰知道土豆是怎樣掉下來的?
生1:我看著是一個一個掉的。
生2:(反駁)不一定,也可能是2個2個或3個3個掉的。
生3:要是洞口小,就是一個一個掉,要石洞口大,就可能好幾個一起掉下來。
多有思想的孩子呀!于是我臨時處理教材,讓學生按照1個1個,2個2個,3個3個掉的想法一一解決。學生紛紛獲得成功的體驗。課后我在反思中學到,教學中,應把思考的空間交給學生,把交流、爭辯知識的權利還給學生,充分發展自我的機會。這樣他們才會習慣針對一個疑問就能大膽想象,大膽猜想,對身邊的數學問題產生興趣,自主探索與發現。
可見,創新的意識就在學生想象中產生,教師要善于捕捉、引導,讓它成為促進教學的一個重要來源。
二、重視操作,“動”中創新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一個精辟的論述讓我受益匪淺,那就是:“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練習起這兩個方面的作用:手和腦得到發展,使之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之變成創造的聰明工具,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彼U明了操作與思維之間具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互相發展的辯證關系。因此,在教學中我很重視操作過程,精心營造氛圍,創造多種條件讓學生人人動手,在操作中充分感知、觀察、比較探索規律。
例如,質量單位“升和毫升”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教學設計如下:
1.感知毫升的概念
(1)吸1毫升水
教師準備兩個容器。
猜一猜:1 毫升水有多少?放在手心觀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數一數:一毫升水有幾滴?
(2)比一比
吸10毫升的水滴入杯中,并與1 毫升水比較,你有什么發現?
(3)量一量
吸100毫升的水倒入杯中,感知、觀察、發現。
2.建立“升”的概念
設計同上,有小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
如果說學習知識是在教師手把手傳授中獲得,那它就是“死”的;反之,是在經過自己的實際操作或通過合作中發現了知識;那它就是“活”的。所以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要重視實際操作,讓學生能在“動”中發現知識??梢?,一起把知識手把手傳授給學生,讓他們記住,不如讓他們親自去體會、去發現問題,這樣他們將會永遠記住。
三、師生摩擦,迸發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一味 “灌輸”知識,學生盲目地接受,教師精彩的表演,學生認真地觀看,這樣的課堂將失去意義。學生失去了靈性,個性不能張揚,探索權力被剝奪。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得不發人深省。教師角色的轉變是當務之急。教師要從“演說”走向“對話”,從“獨唱”角色轉變為“伴奏”角色,從“權威者”轉變為“指引者”。只有師生和諧共處,在彼此的摩擦碰撞交流中,才能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才能使學生成為探索新知識的真正主人。
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線的認識”片段:
師:我們對線段、直線、射線的特征已理解,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能找到射線的物體嗎?
生1:燈光、太陽光、馬路、電線都是射線。
師:你們同意嗎?
生2:不全同意,我認為馬路、電線不是射線,因為它們的長度都可測量出長度。
生3:那燈光、太陽光也不是射線,比如我把手電筒射向桌子,然后去測量它的長度,這樣他們就不是射線。
師:其實生活中,射線并不存在,它是在我們的想象中,例如太陽光、燈光只能把它看成近似的射線。
生4:我不同意,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世界之最”,就是一個世界上頭發最長的人。如果他的頭發不剪,一直留著,那它就是射線。
師:你見過活到兩三百歲的人嗎?(不可能)所以他的頭發能一直生長嗎?(不能)那它是射線嗎?(不是)剛才這位同學的想法很大膽又獨特。
這個片段教學中的幾處師生發生“摩擦”,為這節課增添了幾許色彩,同時學生在與教師的“沖突”碰撞中,對知識有了進一步理解和認識,學生的個性充分得到尊重與張揚,思維能力得到訓練與提升。
總之,在實際課堂上,我們應該從學生的思維角度、思維能力等方面進行設計教學,并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緊緊抓住學生的閃光點,作為教學的主要資源,不斷開發與發揮,促進有效的課堂教學,讓課堂處處煥發生命的活力。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