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簫
2011年,接手二年級的一個班,班里有個讓我頭疼的孩子,名字叫小林。
他胖胖的,笑起來瞇著眼睛咧著嘴,一口白牙齊刷刷地露出來,很是可愛。但是這樣的外表下卻藏著一顆“混世魔王”的心。
“老師,小林打架了!”
“老師,小林把我的筆弄壞了!”
“老師,小林今天沒有寫作業?!?/p>
……
我通常的反應則是火冒三丈,氣急敗壞,“小林,怎么又是你?”然后把他帶到辦公室,或批評,或補作業,或叫家長,不外乎這幾種處理方式。但最讓我困惑的是,不論是和風細雨還是疾風驟雨,似乎都入不了他的心。真是個油鹽不進的家伙!
又是一次沒寫作業,照例放學后留下補作業。他似乎也習以為常,背著書包跟我來到辦公室,窸窸窣窣地拿出書本文具,一如既往地磨磨蹭蹭,注意力完全不在作業上,半天才寫了幾個字。我在旁邊端詳半晌,和他攀談起來。
“小林,你爸爸最近回家了嗎?”聽他媽媽說過,他爸爸很少回家。
“他昨天剛回家?!?/p>
“這么好啊,給你帶了什么好吃的?”
他想了想,兩手一攤,說:“什么都沒有。有時候我媽讓他從樓下捎兩棵蔥回來他都不聽,每次都是赤手空拳就回來了?!?/p>
“那他每次回家都不給你帶東西嗎?”
“呵呵……他能回來就不錯了,不讓我們打不通電話為他擔心我就很滿足了?!彼f著臉上流露出一絲模糊的笑意,那表情像極了大人提起自己孩子調皮搗蛋時的無奈,怎么會掛在一個八歲孩子的臉上,而且是在他提及自己爸爸的時候?
他少年老成的樣子讓我心里一疼,“爸爸的電話經常打不通嗎?”
“嗯……”他若有所思,嘆了口氣:“以前是,經常關機,害得我和媽媽整天擔心,還以為他出事了呢。”
“現在呢?”
“現在啊……好多了?!彼恼Z氣有所舒緩。我不忍心再追問下去,也無需再問,便可想見,這對孤兒寡母是怎樣熬過一個個打不通電話擔驚受怕的夜晚。難怪,他有些時候說話像個大人,爸爸不在家,他可不就是家里唯一的男人嗎?
聊了這么多,我發現他一貫軟硬不吃的表情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超出他年齡的平和,還透著些許無奈。他的樣子讓我特別心疼,我突然后悔以前曾經那么簡單粗暴地處理他的事情,為什么不肯早點像這樣和他聊聊呢?現在就是個機會。
“你姐姐在哪里上大學?”
“山東大學?!?/p>
“你以后打算考哪個大學?”
他撓撓頭,笑笑,露出整齊的白牙齒,十分可愛。“反正……我長大了想當科學家?!闭f這句話的時候他的眼睛一亮,但是轉而羞澀地笑了,我猜,他一定是想到了自己的學習狀況。
“嗯,很好的理想。不過你要怎么才能實現理想呢?”
“好好學習呀?!彼患偎妓?,“我媽說科學家都是很厲害的人。”這一刻,我才覺得他只是一個八歲的孩子。
“你也是很厲害的人。”我一本正經,看著他的眼睛說道。
“???”他很驚訝,這是我意料之中的。
“我發現你的頭腦轉得很快,上課的時候老師剛把問題說完,你就想出答案了。這說明你頭腦靈活,反應迅速,這可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p>
他看到我認真的樣子不像開玩笑,也認真起來,若有所思,片刻,不無沮喪地說:“可是我寫字不好……可是老師,我喜歡讀書啊,這算不算我的本領???”
我心中掠過一絲得意,不動聲色地繼續聊起來,不是勸他學習,不是教育他遵規守紀,而是聽他打開心扉,向我吐露心聲。他很健談,從他讀過的書,看過的漫畫,到媽媽辛苦、爸爸的忙碌,甚至還有不為人知的“煩惱”……
第二天早上,我一踏進教室就聽到小林清脆的一聲“老師好”,抬眼望去,小林原本臟兮兮的校服竟然洗得干干凈凈!沒等我回過神,他就從書包里掏出本子遞到我面前,說:“老師,我的作業?!边@可是破天荒頭一遭?。∵B周圍的同學也覺得不可思議,紛紛圍過來看個究竟。有一個男孩子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小林,你這是怎么啦?”這一問,同學們笑起來,小林也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頭。
我不失時機地說:“同學們,咱們的小林同學其實是很愛學習的,他可讀過不少書呢,課下你們可以多向他請教課外的知識。我相信,小林在學習上也會越來越棒的。你說呢,小林?”在同學們的稱贊聲中,小林點了點頭,這一次,我看到了他的認真與堅定。
果然,以后的日子里,變化在小林的身上悄悄地發生著。雖然還是會犯錯誤,但是我能看到他主動認錯的誠懇;雖然還是會完不成作業,但我能看到他自覺補作業;雖然成績還是不理想,但我能看到他的試卷上一筆一畫十分認真。最重要的是,他不再故意和我對抗,我也不再煩惱,不再把他當做“混世魔王”,因為他已經向我敞開了心扉,對我產生了信任和依賴。
一晃幾年過去,他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直到現在,他還是會跑來找我,即使遠遠地看到我,也會跑過來,把臉伸到我面前,開開心心地喊一聲“老師好!”這句問候讓我十分滿足,這就是我最大的回報吧!
【教育感悟】
我常常想,如果我能早點聽聽小林的心聲該多好。如果我能多和孩子們談談心,對他們對我都一定會有不同的收獲。我也要感謝小林,讓我學會了面對這類學生時不再急躁生氣,而是仔細觀察,尋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傾聽不僅是一種教育策略,更是一種人文關懷。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