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良
摘 要:語文學科富有人文性,是一門內涵較深的學科,理解起來也相對困難。課堂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流傳千年的教學方式,對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主要分析了課堂提問的原則和提問策略,期望能夠引導學生學習,啟發(fā)學生的思考,提高對文章的理解程度,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主動傳授知識,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學習效果差。素質教育的提出對傳統(tǒng)的教學提出了富有改革性的要求,即要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興趣的培養(yǎng)。課堂提問是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利用問題讓學生思考,從問題中提升對知識的理解,能夠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一、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原則
1.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感興趣的事物才能更加投入,才能有效地思考。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課堂提問的目的之一,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初中階段的學生對周圍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師能夠利用有趣的提問吸引學生,就能夠避免枯燥乏味的教學。
2.有效性
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存在著差異,對問題的理解層次也不相同。因此,在課堂提問中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實際,既要幫助學生理解一定的知識,同時也要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要想提高問題的有效性,就要設計啟發(fā)性的、深層次的問題,幫助學生思考。
3.目的性
課堂提問要有一定的目的,不能隨心所欲地提問。課堂的提問要從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設計,通過問題的設計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和回答能夠有所收獲。目的性也表現(xiàn)在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要求教師能夠科學劃分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通過難度不同問題的設計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有所學、有所進步。
二、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策略
1.抓住提問時機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興趣會隨時發(fā)生變化,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感興趣的事物,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可能馬上被激發(fā)。因此,教師在備課階段,要認真分析教材,深入研究學生可能感興趣的知識點,設計好相應的題目,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另外,在設計問題后,在教學中要抓住時機提出問題,趁熱打鐵,激發(fā)學生思考,進而讓學生一直保持積極的狀態(tài)。例如,在學習《那樹》時,當閱讀到“只有那樹屹立不動,連一片葉也不落下”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為什么那棵樹屹立不動?”這樣學生就會通過上下文的閱讀理解“那樹”的性格,即“樹是沒有腳的,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讓學生懂得樹本來就是大自然的,它不動是它偉大的性格所趨。
2.間接式地提問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它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如果提問的問題太過直白就忽視了文章的內涵,語文教學顯得蒼白無力,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文章的豐富內涵靈活地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一定的思考獲得答案,進而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例如,在學習《晏子使楚》一文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問題“為什么晏子要堅持從大門進?”“從狗門進代表著什么?”“晏子從大門進顯示出了他的什么品格?”等,在一系列的問題之后,學生通過思考就會明白晏子身上的品格以及晏子能夠“使楚”成功的原因。另外,很多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因此,教師需要設計豐富的情境提問,即通過情景式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學習的興趣和快樂,教師要抓住教材中的內容設置情境,讓學生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例如,在學習《楊修之死》時,教師首先要介紹楊修和曹操兩個人各自的性格特點和地位,然后介紹兩個人之間所發(fā)生的事情,最后進行總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楊修、曹操以及各自的“身份解說員”,通過兩者之間的對話和解說員的解釋,讓學生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
3.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課堂提問并不是要求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是要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提出疑問,然后對疑問進行探究,進而取得進步。然而受到傳統(tǒng)師生關系的影響,學生一般只會回答教師的問題,而不敢向老師提出問題,這樣就導致學生有問題不敢問,疑問得不到有效的詮釋,問題越積越多,影響了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問,積極回答學生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通過互動式、小組合作式等學習方式讓學生探究問題。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都較為強烈,如果繼續(xù)受制于傳統(tǒng)的課堂提問模式將會導致更多問題的產生。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設計出合理的問題,及時地、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探索問題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習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杜思宇.發(fā)揮課堂提問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新課程:下,2011(3).
[2]董愛君.中學語文課堂提問優(yōu)化策略初探[D].江西師范大學,2005.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