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
摘 要:作為左翼作家鄭伯奇帶有“反帝”傾向的小說文本,《普利安先生》將對華洋關系的書寫講述置于上海電車廠工人罷工的背景之中,從而暴露了以帝國主義資本家為核心的權力網對中國工人階級的剝削及壓迫,與左翼文學話語和革命時代的反帝訴求相呼應。同時,文本直面塑造了“普利安”這一具有“洋人”“工人”和“窮人”三重身份的“他者”形象,在對中國工人與普利安關系的處理過程中,其身份的轉換豐富了作品的主題表達與精神底蘊,表現了作家在以左翼階級立場進行反帝和批判之時,依然保持著對現實人生的關注和對苦難群體的同情。
關鍵詞:《普利安先生》;鄭伯奇;精神底蘊;華洋關系;他者形象
一、引言:“左翼文學園地的拓荒者”
作為創造社的元老之一、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發起人、上海良友圖書公司的編輯者,鄭伯奇在以往的文學史寫作中常被作“簡單化”敘述,研究者往往注意到鄭伯奇“文學活動組織者”和“文藝理論批評家”的身份,卻忽視了作為左翼文學的“創作者”,他的小說、戲劇、詩歌與散文在云譎波詭的革命時代所具備的獨到思想和獨特價值。
鄭伯奇曾將自己的創作傾向總結為兩類,即以《最初之課》為起始的“反帝題材”,與以《忙人》為代表的“諷刺作品”。[1]在《最初之課》(1922)、《抗爭》(1928)、《軌道》(1928)和《普利安先生》(1936)等這一系列的“反帝”創作譜系中,通過左翼文學創作慣用的“罷工”題材來進行寫作的只有《普利安先生》[2]一篇,文本以“華洋關系”為敘述線索,同時又塑造了一個特殊的“他者”形象,并非像一般左翼創作將“中國工人”作為敘述的主要對象,從而擴充了文本在主題表現上的內在張力與其深層的精神內涵,同時又與左翼話語保持密切呼應。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作品中“中國工人”與“洋商”和與“普利安先生”這兩對具體的華洋矛盾,探討鄭伯奇作為左翼作家,在創作中是如何處理與講述帝國主義與中國的關系,以達到其反帝意圖的,以及對于“普利安”這一“他者”形象的直面塑造,作家的用意所在,從而觀照鄭伯奇左翼文學創作的獨特性及其所蘊含的思想價值意義。
二、工廠內的華洋轇輵:“暴露結托的秘密”
相較而言,《普利安先生》在鄭伯奇“反帝”創作譜系中的特殊性在于,文本把對華洋關系的呈現,置于外資的電車廠內,在工廠里,“工人”與“洋大班”之間不僅存在著民族情緒的對立,更包括階級之間的抗衡,在直接的利益沖突背后,隱藏著更為復雜的社會權力關系。
電車廠工人與“洋大班”之間的華洋沖突是通過兩次工人罷工展現出來的,作品描寫的第一次電車廠工人罷工主要是出于民族情緒和階級同情,以支持者的身份參與進這場全市大罷工中去的,鄭伯奇對于這場罷工著重寫的是受洋大班指使,以普利安為首的“破壞分子”,或者說“工賊”企圖破壞工人的罷工計劃,揭示了部分工人在自身權益未受到損害時,自甘為帝國主義資本家所利用并借此獲取升職機會的劣根所在。相比之下,文本所展現的第二次罷工則是因為勞資糾紛,由電車廠工人自發的反抗斗爭。
細讀可發現,兩場罷工之間其實存在一個明顯的連接點——第一場運動中的“工賊”(洋奴)在自發的罷工運動中卻成了積極的參與者,轉變態度的原因也很明確,即公司“裁人”會危及到他們的“吃飯問題”,在這里,作者將中國工人對帝國主義的反抗動力由抽象的民族情緒具體化為現實中的經濟利益和基本的生活保障問題,也就是將以往華洋之間的“民族對立”轉化為“剝削”與“被剝削”的“階級對抗”,從而使電車廠工人罷工具有了反抗“帝國主義”和“資本家”剝削壓迫的雙重革命意味。然而文本并未就此結束,罷工的后續效應是“洋大班”“借了另外的勢力來報仇”,工人們被“某機關”牽制著不易采取進一步行動,根據文本的描述,這里的“機關”大致影射的是民國時期的“黃色工會”,黃色工會有兩個特征:“一是政治上接受國民黨黨綱和三民主義的領導,奉行‘階級調和,勞資合作,反對階級斗爭;二是工會的活動接受資方的經濟補助。”[3]很顯然,這里的機關是由曾經在車廠做工、與國民黨持有相同“政治傾向”的工人組織而成,他們給洋大班本就有意要開除的工人下的罪狀是“政治上的犯罪”,可想而知這個罪狀就是“共產黨”——白色恐怖下頗為嚴苛的罪名,那么,洋商所借的“另外的勢力”,大抵便是國民政府。鄭伯奇通過勞資糾紛及其引發的工人罷工,以較為隱晦的方式揭示出當權政府與帝國主義資本家合謀,對中國工人進行雙重欺壓的真相,然而更為復雜深刻的是,帝國主義不僅與代表資本家利益的國民政府相密謀,同時又將部分內部工人,如第一場罷工中的工賊、依附于帝國主義資本家的羅宋人等,培養成他們用來壓迫和剝削中國工人的“棋子”,從而形成了以帝國主義資本家為核心的權力網。作品正是通過華洋之間的勞資糾紛和罷工活動,“暴露帝國主義與一切反動勢力結托的秘密”[4],雖然罷工取得了部分勝利,但這并不意味著作者持有盲目的樂觀態度,反而更為理性地呈現出帝國主義資本家與當權政府的剝削本質,進而認識到反帝革命任務的艱巨與道路上的重重阻力。
鄭伯奇認為,一部成功的革命文學作品須要注力于“反對帝國主義的方向”,“當然打倒帝國主義,先要打倒帝國主義的一切工具”,因此作品可以描寫帝國主義如何進行“壓榨”以及“反動勢力”怎樣“和帝國主義勾結以剝削”[5],雖然這一主張提出于1928年,但同樣也適用于本篇小說產生的時代,可以說,《普利安先生》是一份比較符合鄭伯奇革命文學創作構想的“答卷”,作為左翼文學作品,用階級分析的觀點較為深刻地揭示出勞資糾紛背后,帝國主義資本家、當權政府等剝削階級與反動力量的本質和共謀的關系,以達到批判與反帝的意圖,對革命擁有了更為理性的認識和理解。
三、“他者”的言說:“向街頭去找尋人生”
雖以工人罷工為題材,但鄭伯奇并沒有安排一個兼具膽識和魄力的無產階級工人代表為其書寫成長史,卻塑造了一個“他者”形象——普利安,電車廠內的意大利籍工人,作為主要的線索人物和敘述對象。小說的敘述者是同廠的工友,而對這一華洋關系的講述和態度的變化則是基于普利安的“三重”身份——來自帝國主義國家的“洋人”、工廠里較有地位的“工人”和上海處于社會底層的普通“窮人”。
首先,“洋人”身份使得普利安最初對中國工人懷有種族主義歧視的態度,教工人開車時非打即罵,“軋殺子人,公司又得罰銅錢哉”,他很自然的與帝國主義資本家統一立場并自覺維護著他們的利益。普利安的第二重身份就是工廠里具有“老資格”的工人,他的地位在一般工人之上,這與“洋人”身份一起構成了普利安為洋大班所利用的基礎,充當工賊破壞工人活動,成為帝國主義資本家控制工人的“工具”。中國工人與普利安之間從對立到親密關系的轉變是由兩個事件作為鋪墊:一是在第二次罷工中,工人們“拆洋爛污”的變向罷工方式來源于他對法國類似情況的介紹,普利安實際上起到了“決策者”的作用,這一偶然事件使得中國工人開始轉變對他的態度;二是他為被整治的罷工工人向洋大班和機關求情無果,從中國工人那里得知背后這些復雜的“事體”,從此便與工人“更加親近”。可見,此前的普利安對工廠內的階級權力關系并沒有清晰的認識,種族主義歧視限制了他的視野,一直以“洋人”的身份與中國工人相處,也不自覺地被利用,而所經歷的這一系列的事件激發了他判斷是非善惡的意識,為工友求情便體現出他仁義善良的本質,可以說,在對華洋關系的書寫過程中,普利安這一“他者”形象經歷了一個由“黑”洗“白”的過程,具有多面性。
然而,實際上的“工人身份”也使普利安面臨著與一般工人同樣的生存處境,即“被裁職”的命運,“公司為省錢”,自然會選擇工資需求更低的羅宋人替代他,這一方面暴露了資本家冷血和唯利是圖的剝削本性,同時也使得普利安的第三重身份呈現出來——作為一個在上海生活了三十年之久的洋人,此時的普利安從階級分析的角度被還原成一個實際上處于社會底層、受各方權力和生活壓迫的普通“窮人”。不過在這里,鄭伯奇并沒有為外貌是洋人,卻擁有與中國社會底層的苦難群體相同的階級本質的普利安灌注更多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賦予其轉向革命者的機會,而是與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眾多的受壓迫的窮人一樣,落魄之中為生存奔波,就像結尾處“普利安夾在向南去的一堆人里面,漸漸地看不見了”,作者將其還原為上海市民生活中普通的一員,進而給予了普利安以及處于社會底層的“窮人”這一群體以深切的同情。從國民文學家到左翼作家,鄭伯奇只是采用了適應時代的階級方法去分析問題,未曾改變他“同情”的態度,“同情”的對象更為具體的指向“貧民和被壓迫階級”,相應的,他也突破了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的界限,擁有了更為廣闊的國際視野和胸懷。
借助于“普利安”的“三重身份”,文本展現了中國工人和這個“與眾不同”的“洋人”之間的關系由“相互排斥”到“逐漸親密”,再到前者對后者的“同情援助”這一變化軌跡,并以此為線索,一方面強化了文本的反帝敘事主題,批判了以帝國主義資本家為核心的權力網對工人階級的壓迫,另一方面則體現了鄭伯奇創作中,一以貫之的對苦難群體的關注和與之相隨的廣博的同情,充盈了文本的思想精神底蘊。
四、結語:“戰士的立場與作家的眼光”
如是,以反帝立場寫作的《普利安先生》并沒有呈現波瀾壯闊的社會場景或革命激進的反抗斗爭,而是選取了上海都市街頭生活的一角,描寫電車廠內那些為生活所憂慮的工人們以“智斗”的方式反抗帝國主義資本家的壓迫和剝削。通過《普利安先生》便可以看出,鄭伯奇既在文學作品中堅守著一個左翼作家的階級立場,“面對白色恐怖”,有勇氣寫“表現重大事件”的“偉大作
品”[6],而另一方面,他并沒有讓“政治性”損害作品的“文學性”,在貫穿著反帝訴求的同時,又以廣闊的視野表達了對筆下人物廣博的同情。或許,在當下與將來,我們應對這位目光始終不離現實,謙遜勤懇而又樸實低調的作家,及其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創作給予更多的關注。
[參考文獻]
[1]鄭伯奇.《中國現代文學大系·小說三集·導言》.選自鄭伯奇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1917-1927)小說三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19.
[2]所選版本為:鄭伯奇.《普利安先生》.選自《打火機》[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17-37.
[3]宋鉆友,張秀莉,張生.《上海工人生活研究(1843-1949)》[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227.
[4]鄭伯奇.《文壇的五月——文藝時評》[A].選自王延晞、王利編選《鄭伯奇研究資料》[C].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214.
[5]同上.
[6]鄭伯奇.《鄭伯奇談創造“左聯”及其他》[A].選自王延晞、王利編選《鄭伯奇研究資料》[C].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138.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威海),山東 威海 26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