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
摘 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有不同的作用,在存進農業規模化發展過程中各有利弊,探索我國新型農業組織化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模式存在的必要性和具體實現模式,并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探索出新型農業組織化模式的運營機制,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合作社;家庭農產;農業組織化;農業規模化
一、家庭農場的基本概述
1. 家庭農場的性質:
所謂家庭農場,是指以農民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農業生產,以農業經營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業經營單位。
2. 家庭農場的作用:
家庭農場是在我國農村經濟改革的背景下,面臨“由誰種田,怎樣種田”的新問題,借鑒西方國家現代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而提出的新型農業經營體制。從國外的農業發展經驗看,家庭農場建立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是農業走向規模化、集約化和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家庭農場以家庭經營為內核,其既符合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內在要求,又契合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可以作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新時期的創新與發展,能為我國農業走現代化道路增加強大的推力。因此,在2008年被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寫入文件后,家庭農場在2013年又被明確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形式,201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2015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都肯定了家庭農場的作用。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本概述
1.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性質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我國特有的合作社的一種,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之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指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
2.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
家庭農場充當政府與社員之間的橋梁;為農民的專業化生產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有利于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經營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把千家萬戶小生產的農民組織起來,抱成一團,使農民真正成為千變萬化大市場的主體,提高農業標準化、規模化、市場化程度,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強社員自律,協調專業合作社的內外部關系;參與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組織保障;農民利益表達的有效渠道;拉動經濟發展,解決發展資金短缺;推進農村民主管理的重要載體。
三、家庭農場與農民合作社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極大的激發了億萬農民發展農業的生產積極性,農業農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但隨著改革開放的加速推進,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更好的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是新常態下實現農業農村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要求。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當前重要的農業政策,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是這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有必要開展合作。兩者具有弱質性,許多國家對它們采取了支持措施。實踐證明,它們也可以開展有效合作。其合作關系建構會受到諸如要素市場和農產品市場發育程度、產權明晰度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政府要認真履行好作為公共品供給者的職責,建立健全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進入和退出機制,充分借鑒國際經驗,設計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政策。
1.家庭農場的相對弱質性決定了其應該與合作社建構合作關系。家庭農場的發展離不開具有一定素質和能力的從業人員,但是受經濟規模、經濟效益等因素的影響,家庭農場還缺乏素質高、技能強的人才。家庭農場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滯后。而合作社具有一定的專業服務功能,能夠為家庭農場提供農資供應、信息、倉儲等服務。如果雙方能在自愿、共贏等原則下開展有效的合作,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的實力都會有所提升。
2.合作社的相對弱質性決定了其應該與家庭農場等建構合作關系。合作社作為一種弱者的聯合體,肇始于資本主義農業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的時期。這一農業合作過程也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積極揚棄的過程。合作社弱質性的具體表現是:技術變革、組織變革難以跟上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聯合社或聯合會構建的速度遲緩、運行效果不盡人意,其成員缺乏強大的向心力。理論上講,合作社本身就是一個自生能力較低的組織,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
3.相關政策為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的合作創造了環境。如何看待和正確處理政府與合作社的關系?美國薩皮羅學派和諾斯學派對此問題進行了分析。不過,從各國的實踐看,許多國家對于家庭農場和合作社采取了支持措施。例如,美國政府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依據薩皮羅的理論制定和實行了支持合作社的政策;2003年歐盟執行了單一農場支付計劃。實踐中,合作社與家庭農場是可以進行合作的。資料顯示,美國平均每6個農場主中就有5個利用合作社獲取各種必要的物資供應、農產品運銷和加工以及其他服務。
四、家庭農場與合作社的合作模式
1.“家庭農場+合作社+公司”模式
公司根據市場需求與合作社簽訂契約,合作社按照契約規定的品種、數量、質量組織家庭農場生產。農產品成熟后由合作社驗級、收購,而后由公司進行加工和銷售。家庭農場以合作社為依托,與公司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一方面增強了家庭農場與公司的談判地位,有效約束公司的機會主義行為,保障家庭農場農產品的銷路;另一方面,通過合作社的生產監督和集中收購,確保公司對加工原料質量和數量的需求。
例如,浙江省海鹽縣的20家家庭農場聯合組建的萬好蔬菜合作社,在產前與當地的食品公司簽訂蔬菜購銷合同,在產中由合作社提供技術、管理、培訓在內的專業化服務,在產后由公司以保護價收購農產品。全縣以“訂單農業”形式開展生產的占家庭農場總數的67%,其中52%的訂單通過合作社獲得。
2.“家庭農場+合作社+超市”模式
家庭農場負責生產環節,合作社統一品牌和標準化生產服務,建立農產品質量的可追溯機制,保證超市穩定的貨源供應。這種模式將訂單農業與現代經營業態有機結合起來,縮短了農產品采供周期,減少了中間流通環節和物流成本,保證了農產品的新鮮安全,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適宜規模化和標準化農業經營,適合蔬菜、水果等高收益性的農產品。
例如,山東省青州市的21家以家庭農場為主體的合作社與17家連鎖超市簽約,常年向超市供應高檔箱裝禮品菜,涉及20多個蔬果品種,農民獲得了種植高端品牌蔬菜的高額效益。
3.“家庭農場+合作社+直銷(社區)”模式
在“家庭農場+合作社+直銷(社區)”模式下,生產同類農產品的家庭農場聯合成立合作社,合作社進入城市社區、街道直銷農產品,或者由合作社與學校和企業食堂、餐飲企業、直銷展會簽訂供貨合同。這種模式改變了“收購商—經銷大戶—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層層盤剝的傳統銷售模式,縮短了“田頭”到“柜臺”的距離,緩解了市民“買菜難”和農民“賣菜難”的問題。
例如,浙江省寧波市有近10家以家庭農場為主要成員的合作社開設了農產品直銷店,價格比超市和菜市場便宜20%~30%。
4.“家庭農場+合作社+合作社自辦加工企業”模式
家庭農場聯袂合作社,發展壯大后自辦加工企業來銷售、加工家庭農場的農產品。這種模式以合作社為產業化經營的主導力量,對農業產業鏈各環節進行統一經營管理,是四種產業化經營模式中一體化程度最高的模式。合作社內部的科層管理機構替代了產品交易市場,組織穩定性和合作性增強,內部成員利益高度一致,各主體之間的產權關系明晰,實現了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的統一。家庭農場不僅能夠分享出售初級農產品的收益,還能夠直接分享縱向農業產業一體化后農產品加工增值的收益。但這種模式實現的前提和條件是,合作社必須治理機制規范、經濟實力雄厚、市場競爭力強。
五、構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的經營機制
在家庭農場與合作社的發展過程中,合作已經成為雙方理性的選擇。實踐中,浙江省慈溪市、瑞安市、建德市出現了家庭農場和合作社開展合作的現象。構建新型農業合作經營體制,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在基本方向與主要內容方面,應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認為,只有生產合作才能體現社會主義性質。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發展農業合作經營必須在土地共同所有的基礎上實現農民的聯合勞動與合作生產,構建以生產合作為核心的新型農業合作經營體制。而且,中國人多地少,農戶家庭經營規模小,市場抗風險能力弱,農民需要根據生產和生活需要在生產及流通的廣泛領域全面進行合作經營,建立以生產合作為核心的綜合性合作經營體制。
2.在目標模式與實現形式方面,應適應中國實際國情,廣泛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農場。根據中國實際與發展要求,我們要在理論創新與制度創新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構建以土地股份制為基礎、以勞動合作制為核心、以農場制度為載體的新型農業合作經營體制。所謂土地股份制,就是鼓勵與支持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實現農民以土地產權為主的資本聯合,創新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實現形式。所謂勞動合作制,就是以農民的合作勞動取代其分散的個體勞動,創造社會主義聯合勞動的嶄新形式。所謂農場制度,就是在農民產權聯合與勞動聯合的基礎上,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實行農業企業化經營。從總體上說,我國農業合作經營體制變革的目標模式就是構建股份制、合作制與農場制三位一體的新型農業合作經營體制——農民股份合作農場。這既能夠體現土地公有、聯合勞動的社會主義性質,又適應社會化、規模化與市場化的農業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
3.在實現途徑與對策措施方面,應當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全面實行國家幫助。首先,應深化農地產權制度改革,構建股份合作的土地產權制度。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精神,應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使農民擁有明晰的股權和收益權。在物質形態上,改變土地分散占有的格局,實行合作社共同占有,構建農民“聯合所有—共同占有”的雙層土地產權模式。其次,變革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式,將目前行政化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改造成為社區性或股份化的農民合作社,建立農民集所有者、經營者與勞動者于一身的“三位一體”的新型農民合作經營的組織機構。最后,國家應當對農業合作社給予大力幫助與有效支持,在法律、財政、金融、稅收與政策方面給予農業合作社大力支持。
(作者單位:新疆交通職業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