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洪曉
時下流行一種“離了誰都行”的觀念。這話確為真理,沒有什么人是神仙,是不可代替的。但仔細想想,其傳遞的“用誰都一樣”的信息,卻非常令人擔憂。這讓我想起《三國演義》中東吳出色的帥才,一個是周瑜,一個是魯肅。
孫策帶領三千兵馬打天下之始,周瑜就向他推薦江東“二張”,靠著這批人才,孫策在江東迅速站穩腳跟。孫權接班后,周瑜又向孫權力薦魯肅。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時候,魯肅力排眾議,主張迎戰,并聯合劉備,協助周瑜大破曹兵。周瑜臨終前,又推薦魯肅接自己的班,出任三軍統率。可以說周瑜知人善任,不愧曠世奇才。周瑜雖才華橫溢,但他有一個弱點,氣量不夠大,對才能比他出眾的人,難以相容。比如對諸葛亮,當發現此人比自己更有才,第一反應就是除掉。龐統在赤壁之戰中功勛卓著,周瑜卻從未推薦過這位奇才?!凹壬?,何生亮”。話語里顯現出的是,容不得比自己更高明的人才,這是周瑜的致命弱點。反觀魯肅,當周瑜要殺諸葛亮時,魯肅堅決反對。剛剛接任大都督,魯肅就向孫權力薦比自己強的龐統。孫權以貌取人,根本就沒看上龐統。魯肅見吳國不用,立馬推薦給劉備,為的是聯蜀抗曹大局著想,不使人才埋沒。
比較魯肅和周瑜的人才觀,高下立判。魯肅沒有周瑜的雄才,但在用人“大略”上卻高出一籌。其區別表面上看是胸懷的大小,胸襟的寬窄,而實質上是戰略思維的比拼、大局觀念的考量。魯肅的高明處就在于識大體,慮長遠,從戰略全局的高度識別人才,保護人才,推薦人才。
歷史小說的演繹如此,社會現實道理亦然?!叭瞬攀堑谝毁Y本”的道理,相信每個教育管理者都明白,但能用好人才的卻并不多,能把人才放在戰略高度來培養、重用,似乎更少。一般說來,選人用人易犯兩大通病,一是“近視”,眼睛總在自己身邊掃來掃去,視野不夠開闊;二是“下視”,目光不喜歡往上看,優秀拔尖的總覺得不順眼,不好把握。武大郎開店挑矮個,白衣秀才入伙選庸才。這里邊,有私心的桎梏,也有人才觀念上的封閉短視、陳舊落后等問題。
“天下未嘗無才,患所以求才之道不至。”用好人才,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高瞻遠矚的卓識。如此,方能不拘一格,廣納賢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