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日生
摘 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下,人們遭遇了各種精神方面的困境,我國的青少年群體中個人心理素質現狀尤其令人擔憂。小學階段是青少年身體與心理成長關鍵時期,其思想品德與價值觀在這一時期逐漸確立。本文從品德與生活(社會)教育角度出發,對思想品德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及其有效性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近年來,在社會新聞中頻頻看到中小學生實施校園暴力、侵害與敲詐同學的新聞。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案例不斷涌現,值得廣大教育者深思。
一、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全面提升素質教育
小學生的一切教育活動都圍繞全面素質發展的基礎而進行,一個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如果不能實現良好的社會交流,科學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也就很難實現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小學生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中,教師要關注的不僅僅是學生的道德與素質培養,與此同時,也要積極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重要途徑,為全面提升素質教育發揮著積極的意義。
2.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大環境下,小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承受著來自家庭與學校的壓力,隨之引發的心理問題也日益增多。學習過程中受到學習動機不足、學習方法不正確、學習習慣不佳等因素的影響,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從人際溝通的角度分析,小學生在與教師的溝通中可能出現對抗情緒,與家長的溝通可能存在“代溝”,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因環境影響可能出現障礙,如果缺乏良好的排解與減壓可能使得情緒調控陷入惡性循環之中。針對以上種種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教育者要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意義,通過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對不端正的學習動機進行及時矯正,通過提升教學質量,對小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疏導,使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3.實現思想品德的學科價值
一直以來,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作為小學生德育的主要陣地,對培養小學生成人、成材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小學生正處于成長初期,思維跳躍、情感敏銳、心理變化豐富,但對社會的認知又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在生活學習中可能面臨許多難解的困惑,無法得到排解,長此以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甚至心理障礙。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與探討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的德育功能,通過思想品德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與結合,為國家培養出擁有健全人格的新時代人才。
二、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明確教學目標
要提高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首先應清楚了解教學目標是多元化的,這種多元化的目標設計應以學生實際為基礎。在新課程理念下,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逐漸改變了傳統的學科知識與技能教學單一方式,而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質等進行關注。在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同時要關注教學過程及方法,以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樹立。要求學生在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習過程中主動觀察身邊事物,感受生活環境,得到各種情感體驗,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強化思想的認識,使得學生道德踐行能力得以提升。
2.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挖掘心理健康教學資源
在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中,包含有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教師可以通過這些教學資源的挖掘與利用,找到心理健康滲透的入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得到情感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心理素質。
(1)提升學生的興趣。例如,在《不屈的中國人》一課中,對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曾經的宏大規模、杰出工藝進行探討,今時今日,園中建筑都已被毀滅,只留下斷壁殘垣供人憑吊。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圖片的放映及教材資源的延伸使學生體會到愛國的神圣情感,樹立保衛國家權益與領土的決心。通過生動的講課與資源利用,將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使學生加深理解,提升興趣。
(2)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通過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學習,學會發現他人的優點,更能了解自己的長處與短處。要在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首先要培養小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與他人的能力。
(3)培養堅強品質。小學生具有喜歡模仿的特性,通過教材資源的利用,運用心理學中的模仿學習,實現學生堅強品質的培養。例如,在《偉大的先人》教學中用岳飛的精忠報國、屈原的投江明志、勾踐的臥薪嘗膽、項羽的破釜沉舟告訴學生:在挫折面前要保持堅強的態度。
(4)促進友好相處。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幫助學生形成與人為善、樂于奉獻精神的基礎。在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中,可以通過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例引用,使學生正確意識到如何與他人相處,滲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3.創造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教學機會
作為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部分,科學的課堂教學方法能有效地啟發學生智力,發現學生的潛能,同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與思維習慣,根據小學生的特點以及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的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滲透的有效性。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以教學內容為參考,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點。首先要注意思想品德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整合性,不應是生搬硬套,而要順其自然地進行。其次,在滲透過程中要掌握一定的度,例如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心理健康滲透不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關注滲透時間度的同時,也要關注滲透的梯度,考慮小學生接受的能力,并且根據效果進行適度的調節。最后,要關注滲透的靈活性。既可以學生為中心,也可以活動為中心,針對學生個體差異,靈活調整有效的滲透策略。
4.提升教師素質,幫助學生提升適應力
作為教學的主導者,教師的耐心、激情、理智都能對學生進行直接的感染,在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需要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自身擁有樂觀、向上的個性,有不屈的意志以及自我控制調節的能力,對自身的不足積極克服,發揮“良師益友”的作用,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在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不斷地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強化小學生的意志力,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通過和諧家庭與學校環境建設,幫助小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
總而言之,國家的發展需要依靠人才的力量,一個優秀的人才不僅需要有專業的知識、創新的能力,同時也要具備優秀的心理素質。本文通過對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及有效性措施進行了探討,以期通過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為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身心健康的有為青少年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玉康.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之我見[J].中文信息,2014,(6).
[2] 賴華香.小學思品課教學中四種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0).
(作者單位:福建省建甌市建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