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菲
【摘 要】高中語文課程要培養學生詩詞鑒賞能力。在教學中要分清類型整體把握詩歌內容,要關注題目、作者、注釋、細節等內容,要組合意象探究內涵,要抓住詩眼體會主旨,還要掌握常見的詩詞的藝術表現手法。精講精練,激發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詞鑒賞;整體把握;關注細節
詩歌鑒賞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實踐積累,教師要將詩歌教學方法的指導貫穿在詩歌教學的始終,注意滲透,重視積累,精講精練,化繁為簡,激發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那么,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有哪些方法呢?
一、分清類型整體把握詩歌內容
要鑒賞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要評價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首先要做到分清類型從整體上把握詩意。古詩鑒賞一般以抒情詩居多,抒情詩可分寫景抒情詩,詠史懷古詩,托物言志詩。例如,元代王冕的一首《詠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里春。”這首詩很明顯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塵)、報春(散作乾坤萬里春)的特點,同時又運用了襯托(用冰雪襯托梅之堅毅)、對比(用桃李對比以顯示梅之高潔守志)的手法,表達了堅持理想操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寫景抒情是抒情詩表達的基本特點。“景乃情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謝榛《四溟詩話》)觸景生情或寓情于景都追求水乳交融,“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李白《子夜吳歌》)見月懷人乃古典詩歌傳統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于思婦又是何等一種挑撥呵!“一片月”、“搗衣聲”都是觸發“孤棲憶遠”的媒介,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著“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全詩全用白描,寫得有聲有色,情景如見。
二、關注題目、作者、注釋、細節等內容
題目是詩眼或中心事件,了解作者,就能做到知人論詩,學習中要注意積累古詩詞的背景知識。這方面主要包括詩人的生平經歷﹑思想感情﹑藝術風格等,掌握這些內容,我們在鑒賞詩詞時就能對詩歌進行居高臨下的分析了。譬如,杜甫憂國憂民的人生,沉郁頓挫的風格;李白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飄逸的風格;辛棄疾抗金復宋的大業,在氣勢雄壯的主調之外,也不乏婉轉悱惻。其他的詩人如王維﹑李商隱﹑杜牧﹑蘇軾﹑陸游等,都需要在平時的復習中作研究性的總結概括。
看注釋,可以了解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有時一個細小的細節,卻是詩詞主旨的集中體現。例如:唐朝朱慶馀的《近試獻張水部》:“洞房昨夜罷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首詩初看是寫一個新娘子新婚第二天清早拜見公婆的緊張與不安,但結合詩題仔細分析卻不是這么簡單。詩的題目暗示詩歌的思想內容,委婉含蓄。這首詩又題為《近試上張水部》,唐代應進士科舉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風氣。通篇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一個考生在面臨關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場考試時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把他比作新嫁娘等待見公婆的惶恐和希望自己的丈夫幫自己過關的心情表現得貼切生動。如果不分析題目,鑒賞詩歌就很容易出現偏差。
三、組合意象探究內涵
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與詩人內在情思的統一,是主觀心意與客觀物象在語言文字的融合與表現,是一首詩的構成單位,是詩歌構思的核心。品味意境就要感知意象,古詩詞常用“柳”、“月”、“長亭”等意象表現離愁別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抒愁寫恨;常用“雁”、“紅豆”等寄托時光不在歲月無常的情懷;常用“竹”、“蘭”、“梅”、“菊”等表現志節。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意境是作者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融合的整體。所謂“神以象通,物以貌求”(劉勰《文心雕龍》)。
四、抓住詩眼體會主旨
“詩眼”是揭示主旨和藝術內蘊的警策之語。詩眼是詩中最凝煉、最傳神、最準確地傳達主旨的詞句,是理清詩歌脈絡的筋節,是掌握詩歌各部分相互聯系的關鍵。文有文眼,詩有詩眼。有全集之眼、一篇之眼、數句之眼;有以一句為眼者,有以一字為眼者。它能提挈全詩,統領整篇。例如,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首詩的詩眼是“心遠”因為“心遠”所以“無車馬喧”“地自偏”,“真意”“忘言”雖比“心遠”深一層,但也是從“心遠”中生發出來的。將“心遠”與各組合的意象印證,本詩主旨“退隱后超脫塵世的心境”就非常明確了。
五、掌握常見的詩詞的藝術表現手法
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法有比喻、夸張、景物烘托、氣氛渲染、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想象、象征、烘托、對比、抑揚、虛實相生,等等。掌握常用的藝術手法及其作用,并結合具體的內容和問題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