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鑫鑫
【摘 要】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今后的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在這過程中,家長和幼兒教師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相互尊重和積極配合的態度完善幼兒的教育。因此家園共育是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必要途徑。家庭和校園要達成共識為宣傳指導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奠定基礎。及時探討鼓勵,為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提供保障。
【關鍵詞】家園共育;幼兒;生活習慣;家長;教師
一、幼兒良好生活習慣與教育關系緊密
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教育息息相關,教育分為家庭教育和校園教育。對于家庭教育和校園教育對形成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認識如下:
家長的生活習慣影響幼兒對生活態度的認知。正如英國著名心里學家李得的這段話,“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習慣,性格和命運之間的內在聯系,可見從小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非常重要。
1.家長與教師的有效配合
在幼兒進入校園后,對幼兒生活習慣的監督需要家長和教師的有效配合。召開家長會時讓家長了解幼兒園對孩子在生活習慣培養方面有哪些要求,同時要求家長積極配合校方的工作。應校方的要求共同改善家長和幼兒在生活中的不良習慣行為。利用家園聯系欄告知家長為幼兒合理穿著衣物的常識,讓家長為孩子穿衣方面多注意孩子的生活細節。
2.搭建家長與教師溝通的橋梁
設立“家園直通車”搭建家長和教師溝通的橋梁,教師把幼兒在園內的生活習慣反饋給家長,并要求家長監督改正孩子的不良生活習慣。家長也可以把幼兒在家的情況反饋到校園。做到家園零距離接觸。家長可以在家實時了解幼兒的信息,學校方面也能通過家長的反饋了解幼兒的隱藏信息,從而制定有效方案針對不同性格不同習慣的孩子進行教育培養。
3.家長及老師以身作則
因為你的一個小小的不良舉動就有可能被孩子效仿,好習慣是可以傳承影響下一代的。而壞習慣我們要積極發現和制止。例如有的家長隨意丟垃圾的不良示范,影響到孩子就不知道保護環境等等,所以要讓家長支持配合我們的研究工作,首先要轉變他們的“重知識,輕習慣”的錯誤思想,讓家長了解“好習慣,終身受益,壞習慣,貽害非淺”的道理。
二、幼兒良好生活習慣更離不開教師的監督
在實踐中,發揮家園共育的功效培養幼兒的良好生活習慣。老師邀請家長一起組織參加幼兒課外活動。比如,3月12日的植樹節,家長帶著小朋友們在戶外活動。通過給小樹澆水,除草,修剪的行為告訴孩子。“小樹小草和小花都是有生命的,它們也需要我們的愛護。”促進孩子對環境的保護意識,不隨意丟垃圾,不踐踏草坪,不破壞樹木等。再如,過馬路時,家長和幼兒一起遵守交通規則等紅綠燈等等..所以家長都應該以身作則,把自己認為好的生活習慣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從而使他們從小知道那些行為是正確的有益的,那些行為是錯誤的不恰當的。
在校園內開展活動,強化認知,必要的時候給予獎勵,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以兒歌的形式讓健康的生活習慣口口相傳。比如,在學習洗手時,幼兒就會唱起老師教的《洗手歌》;“講衛生呀勤洗手,互相提醒小朋友,進屋洗,飯前洗,手背洗呀手心洗,肥皂搓搓來清理,養成習慣靠自己……”。又如,在早上穿衣服時幼兒就會想起老師教的兒歌:“小胳膊,穿袖子,穿上衣,扣扣子……”這種邊唱邊學的形式即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不知不覺中又教會了幼兒生活自理的習慣。
三、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離不開環境的影響
環境對幼兒的生活習慣和教育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里的環境由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組成。
1.物質環境對幼兒生活習慣的影響
精神環境主要指環境包括人以及由于人的因素所形成的氣氛或氛圍,它體現在環境中教育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以及幼兒與物質材料之間的關系。比如,安靜的閱覽室和圖書館能使幼兒養成認真閱讀的好習慣。而活動區域的積木滑滑梯等能激發幼兒積極動手和團結協作的習慣。可見環境可以造就人的性格和習慣。因此,創設符合幼兒身心發展和教育的環境,是幼兒教師不可或缺的專業技能。
2.精神環境對幼兒生活習慣的影響
精神環境主要是指人際關系和一般的心里氛圍等,具體體現在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及幼兒與家長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它雖然是無形的,但卻直接影響這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個人性格問題。首先,應對幼兒表現出支持。尊重的精神態度。教師要善于理解幼兒的各種情緒情感的需要,相信幼兒的自我判斷能。利用指導的民主教養態度和方式視幼兒為獨立的個體而受到準重和鼓勵。這樣的教育方式能使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社會生活習慣。
在當今社會形式下,迫于經濟和生活壓力,許多孩子從小就是由祖輩爺爺奶奶帶大的。這些監護人對幼兒的監管不嚴。溺愛他們。由于缺乏家長的教育與管理,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部分孩子養成經常不洗臉、不洗澡、不吃早飯的不良生活習慣。嚴重影響了其身體的生長發育,針對以上問題,必須促成學校、家庭、社會以及政府共同協作。培根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教育家葉圣陶也說過“教育就是要養成習慣”幼兒時期正處在成長發展的重要階段。正值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抓好幼兒的生活習慣養成教育,將會對以后的身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3.家園共育
家園共育這項工作單單依靠幼兒園一方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有的家長不配合不認同幼兒園的工作,家園共育就很難進行。幼兒園和家長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開來,兩者在幼兒的成長發育過程中起著同等重要的作用。在關于家長對家園共育的看法的調查中。有位家長說道:“幼兒園教育與中小學教育不同,中小學偏重知識的學習,而幼兒園偏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我是這樣認為的,尤其是幼兒良好興趣、習慣的養成,不是僅僅在幼兒園中完成的,在家庭中也必須堅持,需要家庭和幼兒園的共同努力。”可見家長對家園共育支持的態度。教育部頒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提出在幼兒健康領域要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指出,幼兒教師要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發張。因此,在幼兒教育問題上,要實現“家園共育”充分發揮家長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的積極作用,實現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同步協調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孩子的生活習慣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家長和老師從孩子的生活點滴開始。在這過程中,家庭和幼兒園及教師有些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家長和教師應增加交流溝通,為“家園共育”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提供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2012年9月
[2]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編.陳鶴琴全集(第二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第929頁
[3]馮國榮、初探幼兒園與家庭合作的意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8)
[4]林秀如、家園互動的途徑研究 新課程(教研),2011(08)
[5]戈柔、家園合作的現狀調查與分析 幼兒教育,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