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興固
【摘 要】教師的任務是力求營造全體學生都樂意與老師一道學習的良好氛圍,把學習數學知識與師生間的情感交流、語言的感知和理解、知識的運用有機融為一體,使師生配合默契,每個學生都積極思維,使課堂教學達到令人信服的藝術境地。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策略
新課程教學則要求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時要最大的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數學活動主動去發現教學的計算定律或者數學學習方法,并最終獲得數學知識的積累。這就要求我們運用得當的課堂教學方式、方法,讓學生在數學課上獲得知識的同時收獲快樂。那教學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結合我的學習和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課堂教學有“趣”的導入
成功的導課能很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進入渴望學習的訓練狀態,為整節課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學習課堂興趣,關鍵是教師課要上得“有趣”,因此我們要把愉快的有效的東西跟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因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創造,根據教材的內容,教師可設計引入一些于內容密切相關故事,笑話等等導入新課。例如,他用音樂課的“節奏練習”來導入“循環小數”,用“猴王分餅”的故事來導入“分數的基本性質”,用發布亞運會新聞的課前談話來導入“百分數的認識”,用“奶奶和孫子生日”的故事來導入“年、月、日”等,都較好地創設了問題情境,產生了“先聲奪人”的教學效果,顯示出扎實的教學功底。
二、課堂講究實效性
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主本技能的落實,為學生的發展注入了后勁。具體說來,就是我們老師應該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礎上,針對授課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特點,合理選擇教學方式,使每個上課的學生能在上課的四十分鐘內最大限度的理解知識,并在情感和方法上有所收獲,達成教學的三維目標。例如,在“百分數的認識”這一課例中,在基本講完新課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數學活動:讓學生書寫10個百分數,要求一個比一個寫得好并且盡可能地快。在學生書寫的過程中,老師突然叫停筆,讓學生默默地數一數,自己寫了幾個。接著,教師提問:“你能告訴老師寫了幾個嗎?”學生紛紛舉手。老師沒有讓學生回答,而是接著問:“你能用百分數來告訴老師完成的情況嗎?”學生頓覺有趣,積極思維后,有的學生回答:“我已經寫好的個數占要寫個數的30%。”有的學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務的40%。”有的學生回答:“我還剩任務的60%沒有完成。”有的學生回答:“我再寫任務的10%,就完成一半了。”教師又問:“你們是如何想出這些百分數的呢?”同學們都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如一學生回答說:“我寫了4個,占任務10個的十分之四,也就是百分之四十。”教師充分肯定學生愛動腦筋,學生獲得了學習成功的滿足。這個教學活動不僅讓學生練習了寫百分號,更重要的是將學生所學的知識用到了實踐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開拓了學生的思維,為后續知識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三、課堂練習體現“精”又“活”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有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我個人認為這樣設計課堂練習比較好:
(1)練習的層次性。《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育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認為練習的層次性很好的體現了這一新的理念,而且循序漸進的練習坡度與難度,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
(2)練習的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學完新授知識時已經接近課堂的尾聲,精力上已比較疲憊,這時來幾道趣味性很強的練習顯的尤為重要。
(3)練習方式多樣性。練習的設計不僅限于動筆算,動口說、動手做也是很重要的練習形式。比如學習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可以讓學生動手制作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又如在學習利息和利率前可以讓學生去銀行做個小調查,這都是很好的練習形式。
例如在教學《時、分、秒》這一課時,學校忽然停電了,鬧鈴不響了,大家不知道下課了沒有,于是我就說道:我們使9時25分上課的,一節課40分,現在使10時7分,你們算算看下課了沒有?不僅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而且又在應用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總之,教師在數學學習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學生”,保證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善于創造條件,讓教學準備的預設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彈性,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益,使學生能習;改進數學教學方法,不斷加強教與學的反思,使學生會學。
參考文獻;
[1] 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羅增儒,李文銘,《數學教學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