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
一、引言
保險業的持續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保險人才作為支撐,而保險人才的培養需要完善的保險教育機制,所以保險教育的發展對保險業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保險行業的人才需求呈現“金字塔”式結構,一方面需要保險精算師一類的中高端人才以滿足保險業務的多元化和專業化,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一線保險從業人員進行業務拓展,以保證保險行業的發展。
因此,在這種背景下,保險教育對保險行業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既要提高教學質量滿足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需要,又要在各個高校增設保險相關專業,以滿足保險從業人員的擴充需要。
二、保險教育當前問題
1.保險專業盲目擴張、過度膨脹。隨著保險行業的飛速發展,保險教育也迎來了的蓬勃發展。全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保險專業,保險專業的招生也也急劇擴大,但是如今的擴招,只考慮了學校的招生人數擴大,而沒有考慮將來為保險行業輸出人才可能出現的問題,使得保險教育處于一種盲目發展的階段。
2.保險教育偏理論輕實務。保險專業本應注重學生對于實際發生的風險進行分析和處理的能力,但是大多數現存的保險教育只是注重教材知識的學習,甚至一些涉及保險實務的知識作為選修課程來對待,造成學生分析處理風險的能力不足。保險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時通常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重點,并且在實際的保險實務操作中,保險從業人員通常也需要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保險專業的課程設置很明顯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的學習。
3.保險行業與保險教育嚴重脫節。保險行業的發展離不開保險教育的支持,所以保險教育的停滯不前將會極大影響保險業的發展。現在市面上的保險教科書大同小異,具有創新理論的專業書籍很少。而且在保險的教學實踐中,部分老教授非研究保險專業出身,并且沒有相應的實際工作經驗,在教學過程引入的案例分析并不能很好的提高學生的實務分析能力。
三、改進我國保險教育現狀的建議
隨著全球經濟全球化愈演愈烈,加上近年來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形勢的不景氣,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的風險需要控制,對保險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保險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促進保險教育順應時代要求,加快改革創新,以適應保險行業的新的發展機遇,保證保險行業的蓬勃健康發展。對于保險教育現存的問題,提出以下的建議:
1.將保險教育準確定位、明確目標。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下,要明確保險教育各個層次對保險行業的貢獻度,進行針對性教育,比如保險教育的大專教育,注重于保險一線從業技術的培養,而保險的研究生教育可以傾向于保險業管理方向的培養,以應對保險業現階段對中高管人才的需求,化解保險管理人才需要向其他行業“挖墻腳”的尷尬局面。總體來講,就是保險教育不要只注重人才數量上的增長而忽略各個不同部門對保險從業人員不同的素質要求,對每塊業務進行針對性的保險教育,不要通才而要專才,將保險教育準確定位,以適應保險行業發展。
2.借鑒國外發展經驗、創新保險教育新途徑。我國的保險教育起步較晚,基礎較弱,要積極借鑒國外保險教育的發展經驗,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保險教育模式,創新保險教育新途徑。目前世界上保險教育比較系統規范化的國家主要有:德國、美國、英國和日本。這些國家大多數的保險教育已經上升到戰略層面,保險教育已經逐步終身化、標準化以及系統化,而且保險教育與保險行業和社會發展的聯系比較緊密。而我國的保險教育還不完善,應該借鑒這些保險教育比較系統規范的國家的經驗,立足國內保險業發展需要,建立保險教育的長效機制,并且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實務模擬設備、相關前沿課程以及保險專業職業證書,以完善我國的保險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統籌保險教育資源,積極進行校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合作雙贏,培育出適應新時代保險發展的保險專業人才。
3.加強保險行業與保險教育的合作交流,確保兩者同步發展。要改變保險行業與保險教育嚴重脫節的現狀,就要加強保險行業與保險教育的交流合作,要充分利用高校豐富的保險教育資源以及保險企業擁有的保險行業發展的最新發展動態,兩者相互配合,水乳交融,以實現保險人才興業的目標。同時要增加校企合作,一方面讓保險企業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給保險專業學生,使學生在在校期間就完成實習任務,一畢業就能上崗,而省去保險企業對畢業生崗前培訓的成本;另一方面,高校教育者依據保險企業的最新態勢,進行針對性的課題研究,以保證保險企業發展的理論需求,使保險企業根據高校研究成果調整發展路線、改革體制弊端。如此實現保險行業與保險教育的共同發展,更能適應時代要求。
4.統籌保險職業教育、健全職業資格認證的規范體系。對保險從業人員進行定期考核,由監管部門設立統一的保險職業資格證書的統一考核方式,全國保險職業教育質量保障委員會制定職業教育考核量化標準,培訓機構內部進行質量評價與考核,而保險行業專家對保險職業教育機構的人才進行不定時考評。并且也要設置嚴格的保險職業教育培訓資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嚴格要求培訓機構的職業技能和專業素養,健全保險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模式,提高保險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德]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17):48-56.
[2][美]珍妮·X·卡斯帕斯,等.風險的社會放大:15年研究與理論評估[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0,(3):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