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云
【摘要】以“九一八”事變后的歷史史實為依據,從“事變”后國共兩黨的對日態度,國共兩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中的作用,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戰略防御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戰略反攻階段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對比研究。論證中國共產黨在整個抗日戰爭中所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
【關鍵詞】國共;兩黨;抗日戰爭;中流砥柱
近年來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成了抗日戰爭史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并有著較大的分歧。一段時期內,尤其是在極左思想的影響下,大陸學界否定或貶低國民黨的抗戰作用。目前大陸學界糾正了這種錯誤,但有一部分學者和關注這一問題的人,卻走上了另外一個極端,過分夸大國民黨的作用,甚至極力詆毀中國共產黨的作用,尤其是網絡文章滿天飛,有些文章通篇都是詆毀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作用的。影視作品也存在片面夸大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作用的現象。對比研究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有利于澄清抗日事實,還原抗日真相。
一、“九?一八”事變后國共兩黨對日本侵略的態度及其政策
1.國民黨的對日態度及其政策
1931年9月18日事變發生當夜,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中將參謀長榮臻根據張學良指令,命令東北軍“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里,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1931年9月19日張學良在協和醫院對天津大公報記者談話時再度說:“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于庫房”。由于執行張學良不抵抗命令,北大營8000名守軍被300名左右的日軍擊潰。
黑龍江省淪陷后,南京政府覺察日軍將進犯錦州,急令中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于1931年11月25日向國聯提出劃錦州為中立區的提議。蔣介石把希望寄托在英、美等國為代表的國聯的調停方面,這是張學良求之不得的事情。1931年11月29日,張學良致蔣介石密電,稱“惟個人對此(指中立案)亦頗贊成”。日軍進攻錦州時,國民政府多次電令張學良抵抗,1931年12月25日,令其“積極籌劃自衛,以固疆圉”,張不遵令;張學良部隊開始從錦州撤退后,12月30日國民政府電令其“無論如何,必積極抵抗”。但已經無濟于事。
“九?一八”事變后,東三省淪陷,外敵壓迫空前嚴重。蔣介石強調并重提“攘外必先安內”方針。1932年12月,蔣介石在全國內政會議上,強調“攘外一定要先安內”。“攘外必先安內”成為政府的重要政策。
以上事實可以說明:“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作為國民黨政府領導下的東北軍主帥張學良沒有率部奮起抗日。作為蔣介石為首的南京政府,不是積極準備武力抵抗,而是一味的妥協退讓,錯失了抵抗良機,致使東三省全部淪陷,使日本的侵略野心進一步膨脹,這是不爭的事實。
2.共產黨的對日態度及其政策
“九?一八”事變后,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旗幟鮮明地闡明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立場。1931年9月19日,中共滿洲省委發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據滿洲宣言》,提出“罷工、罷課、罷市,反對帝國主義占據滿洲!”“驅逐日本帝國主義與一切帝國主義的海陸空軍!”“不投降、不繳械,帶槍到農村去實行土地革命!”“發動游擊戰爭!”“反對白色恐怖——屠殺、逮捕、監禁!”“反對軍閥戰爭!”“打倒投降帝國主義的國民黨!”“打倒帝國主義!”“中國革命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譴責日軍侵略,并提出“武裝擁護蘇聯”的口號。1933年1月,中國共產黨發表宣言,首次提出紅軍準備在三個條件下與任何武裝部隊訂立共同對日作戰的協定。派出楊靖宇、周保中、李兆麟等大批優秀干部,到東北組織抗日游擊隊,1936年,中共滿洲省委將各路抗日武裝組成抗日聯軍。
以上事實說明面對日本的侵略,共產黨出于民族大義正式對日宣戰,抗日態度堅決,并積極組織武裝力量抗擊日寇。
二、國共兩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中的作用1.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全力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1932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布對日作戰,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發出了先聲。1933年1月,提出:立即停止進攻蘇區;立即保證民眾的民主權利;立即武裝民眾創立武裝的義勇軍。并在此條件下與任何武裝部隊訂立共同對日作戰的協定。1935年8月1日,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即“八一宣言”,明確表示和國民黨共同救國。1935年12月9日,黨領導影響下的“一二?九”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到來,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奠定了群眾基礎。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正式確立了共產黨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總路線。1936年5月5日,共產黨向國民黨政府發出《停戰議和一致抗日》的通電,將“抗日反蔣”政策轉變為“逼蔣抗日”政策。8月25日,公開發表《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再次呼吁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不顧民族大義熱衷內戰,甚至抑制抗日愛國運動
1935年9月20日,蔣介石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調東北軍入陜甘剿共。1936年12月9日,群眾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活動時,蔣介石強令張學良制止學生運動,并說必要時可以向學生開槍,引發了“西安事變”。
從以上史實中,不難看出,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退讓、熱衷內戰、甚至抑制抗日活動,這也是不爭歷史史實。
3.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被動加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7年2月中旬至7月中旬,共產黨代表周恩來、秦邦憲等與國民黨代表進行了多次關于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談判,雙方沒有達成協議。
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揚言3個月滅亡中國。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脅,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蔣介石被迫同意將在陜北的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共產黨的催促下,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
三、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1.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用
(一)戰略防御階段的國民黨正面戰場
在戰略防御階段,國民黨先后組織了22次規模較大的會戰,基本上穩住了陣腳,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企圖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迫使日軍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御。由于蔣介石國民黨執行“持久消耗,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方針,國民黨200多萬軍隊在15個月內遭受104萬余人的重大傷亡,出現了正面戰場的大潰敗,并丟失了華北、華中大片國土和華南要地,使侵華日軍迅速占領了大半個中國。
(二)戰略相持階段的國民黨正面戰場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國民黨政府中的汪精衛集團公開叛國投敵,建立起南京汪偽政權。蔣介石也暗中與日本談判,中國國民政府一度面臨投降危險。由于全國人民抗戰聲勢正盛,日本答應的條件又過于苛刻,蔣介石不敢輕易同日本講和,加之中共冒險發動百團大戰來振奮士氣和施加壓力,此事最后不了了之。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參戰,蔣介石才最終堅定了抗戰信心,國民黨政府才正式對日宣戰。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總戰略依然是守勢,對于日軍的進攻則進行有限的反擊,一般是把日軍打退,恢復原有陣地,偶爾才發動一定規模的反擊作戰。
最讓人憤慨的是國民黨在抗日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后,于1939年到1943年,發動了三次反共高潮。1941年6月皖南事變中,殺害新四軍將士達7000余人。這是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和關鍵時刻,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嚴重破壞,嚴重損傷了抗戰的有生力量。
2.共產黨敵后戰場的作用
(一)戰略防御階段的敵后戰場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主力首戰平型關告捷,振奮了全國軍民抗戰的斗志和信心。八路軍第120師、129師在同蒲路北段和正太路上先后展開交通破襲戰,給敵較大打擊。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國民黨軍為主體的正面戰場即告結束,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爭上升到主要地位。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戰場抗擊日軍兵力40萬人,占全部侵華日軍的58.8%,抗擊偽軍7.8萬人,達100%。
(二)戰略相持階段的敵后戰場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形成了威武雄壯的人民戰爭局面,敵后戰場成為名副其實的抗日主戰場。1940年日軍對根據地作戰使用的兵力為47萬人,占全部侵華日軍的58%。1941年至1942年,根據地軍民抵抗著侵華日軍的70%左右約40余萬人(不含東北)。1943年,敵后戰場還抗擊著侵華日軍的58%,約35萬人,偽軍的90%,約73.5萬人。敵后戰場上升為中國抗戰的主戰場,成為中國抗日的重心和臺柱子。
(三)戰略反攻階段的敵后戰場
1945年,侵華日軍69%和偽軍95%的兵力,仍為敵后解放區戰場所抗擊,而國民黨正面戰場所擔負的不過是日軍的31%和偽軍的5%的兵力而已。
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10月11日,朱德總司令連續發出七道命令,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武裝隨即向華北、華中和華南日軍占領的主要交通線及城鎮據點展開猛烈攻擊,發起了強大的全面反攻。
八年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武裝在敵后戰場,對日偽軍作戰12.5萬多次,殲滅日偽軍171.4萬余人,其中日軍52萬余人,偽軍118萬余人,解放縣城以上城市280多座,解放國土面積達到1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2億多人。另外,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還殲滅日軍17萬人,擊斃日軍將領10余名。
總之,通過比較研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從“九?一八”事變后,共產黨對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以抗戰大業為重,捐棄前嫌,主動提出和極力推動全民抗戰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面對國民黨在抗戰中的動搖甚至軍事進攻有理、有節,確保了抗戰大業的完成;兩個戰場相互策應在不同的階段,各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從殲敵總數量上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殲敵總數量遠遠超過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殲敵數量。所以從整個抗日戰爭的全過程看,從抗日戰爭的各種因素看,共產黨在整個抗日戰爭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姜念東.歷史教訓—“九?一八”紀實[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230.
[2]趙俊清.九一八事變后中共第一個反日《宣言》的形成[EB/OL].
[3]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Z/OL].
[4][5]黃玉章.第二次世界大戰史[N].解放軍報,2005-09-03.
作者簡介:楊青云(1964-),男,河南新蔡人,歷史學副教授,從事歷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