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言語理解是聽話人從接收擴展的外部言語到最終領會說話人的表述動機的過程。因此,若一個語言學習者的心理詞匯中未能存儲足夠的詞匯發音信息,則其在音位識別后會無法從記憶中的心理詞匯里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詞,故而在詞匯識別的環節上受阻,最終影響聽力理解。另一方面,學習者朗讀時可以同時接收到視覺刺激、聽覺刺激和自身發音器官的刺激。聽到自己的聲音,聲音傳回大腦形成聽覺刺激,從而鞏固了詞匯的聲音表象的記憶,完善了心理詞匯中對單詞發音信息的存儲,在英語單詞的音、形、義之間建立較強的聯系,從而有利于聽力理解過程中對詞匯的識別。因此,正確的單詞發音對英語聽力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單詞發音;英語聽力;影響
引言
目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存在著諸多問題,學生聽力水平較差并且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而很大程度上,學生不能在聽力上有所突破,主要是不能聽音辨詞,所讀單詞的發音與實際聽力發音有區別,在聽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偏差,造成學習障礙。因此,正確及準確的單詞發音是解決聽力障礙的關鍵點之一聽。
一、中國教學英語的方法特點及學生聽力差的重要原因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的英語教學傾向于用一種方式進行教與學,即教師采用講授法,重點教授語法規則與句型結構,強調學生應多記單詞,多做閱讀練習,最后發現中國學生通過幾年的學習后,仍處于一種“啞巴英語”的狀態。于是學者們、教師們和學生們都開始摒棄以語法分析為主的教學方式,開始創造并瘋狂嘗試各種方法。學校里,聽說領先法、讀寫領先法、交際法、雙語教學法、環境體驗法、集中強化法、多媒體法、語法翻譯法、中外教同時授課法等各種方法換來換去。在這一時期,中國的英語學習和教育呈現出一種全民學英語、全民教英語、全民考英語、全民研究英語學習方法,但全民學不會運用英語的現象與特點仍存在。廣大的英語學習者,尤其是在校學生們發現自己在聽與說方面仍然無法應對自如。
學生在記憶單詞的過程中只熟悉了自己的發音,而在聽力中聽到與自己的發音不同的發音時便無法及時在腦海中準確地反應出該單詞,進而影響到對整個聽力語句或篇章意思的理解。
那么聽力究竟是一個怎么樣的過程呢?為什么會受到自身發音不準確的影響呢?
二、聽力理解的過程與影響聽力的因素
眾所周知,每個人在聽母語,甚至是說母語時,不存在太多的障礙,而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聽與說成了一大難點?,F代信息論表明,人類在聽本族語和外語的理解機制是不同的。各種信息要成為有效信息,從其形成、傳遞到利用,是一個編碼、解碼的過程。聽力就是一個聽者對說者所傳來的編碼信息進行解碼的過程。這一過程發端于言語聲波在學習者的耳蝸里轉變為一種可供聽覺神經系統使用的密碼,再由聽覺神經把密碼訊號進行分析、辯別、歸類。學習者要從這密碼中分辯出音素、由音素構成的音節、由音節構成的獨立意義單位,接著運用大腦里的詞匯意義和語法結構知識對這些獨立的意義單位進行注釋,經注釋后的信息就有了意義。然而,經解釋后的信息的意義不一定符合說話者的原意。其原因就在于聽者在分析、辨別及歸類的過程中出現誤解。同時,心理語言學的試驗研究表明,聽力理解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主動加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聽者要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知識及各種背景知識、人生經驗、當前環境等對外界輸入的語言材料進行加工、處理,達到理解說話者意圖的目的。
三、影響中國學生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單詞發音及其根源
行為主義的語音理論認為,第二語言習得所遇到的最大障礙是以前的語音習慣對第二語言的語音的干擾。學習者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母語發音習慣的影響,會不自覺的地把母語的發音習慣搬到外語學習中,形成遷移。由于母語規則與外語規則有差異,母語的遷移會干擾外語學習,形成消極影響,即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大多數人的母語不只是普通話,還有紛繁復雜的方言。許多小孩從出生開始接觸到的第一語言是方言,因此許多中國學生習得的方言影響根深蒂固,因而造成英語語音方面的錯誤非常突出。由于在說話或朗讀時,我們不是單個地朗讀單詞,而是說出成串的、由短語組成的句子,所以發音會有所變化。而學生們在日常表達中,語速快的時候,方言口音問題就表現得更加嚴重,常常一個句子中許多單詞的發音都出現錯誤,從而也就談不上能聽懂英語中常見的連讀音了。例如:I think the movie we saw yesterday is very funny.在此句中,許多學生可能會將“think”音成“sink”,“the”發音成/n/這樣一來在聽的過程中也容易在第一反應中將句子意思混亂。
由此可見,發音的正誤對于聽力辨音的影響是很大的,學生在學習時如果不認真地模仿標準語音并訓練快速語流中的音變,那么在聽力時,自然就會產生辨音錯誤,進而理解錯誤。
【參考文獻】
[1]王瑞.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理論與實踐[M].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
[2]張志勇,戴衛平,張學忠.自主聽力訓練法[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謝麗君(1990.1.22—),女,漢族,四川內江人,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