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龍 吳付寶
【摘要】青年人才是企業改革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企業技術與管理提升創新的核心力量。企業基層團組織作為最接近青年的一級組織,其工作運轉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青年的發展成長。本文將從組織建設、思想引領、主題活動開展等方面對如何進一步加強基層團組織工作進行探討與闡述。
【關鍵詞】青年成才;創新性;基層團組織;國有企業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了建設人才強國、文化強國、制造強國、知識產權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海洋強國、貿易強國等一系列強國目標,實現這些目標不僅需要青年的奮斗,同時也為青年干事成才提供了廣闊空間。而作為青年工作的根本載體——基層團組織不僅是團的基層工作的基礎,也是團工作的基本細胞。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基層團組織工作,充分體現和發揮共青團員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是擺在各級企業團組織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以工作創新為出發點,加強組織建設,不斷提高共青團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1.堅持抓好組織健全工作。一個完善健全的組織是團工作最根本的基礎。由于施工企業人員流動較為頻繁、基層項目機構調整等因素造成各基層團支部(總支)組織結構不完善,因此完善健全基層班子是基層團組織工作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是嚴格要求新建項目在項目黨支部成立后,要根據建設項目青年人數,及時成立相應的總支或支部,按照需要設置委員數量,確保組織機構建立的及時完善。二是對于一些年齡偏大、活力不足或是工作任務繁重,放在團工作上精力較少的書記或委員,要及時做好相應改選工作,確保基層組織的戰斗力。
2.堅持抓好支部建設。在年初制定印發《全年公司共青團工作要點》,要求各支部在做好要點規定動作的同時,要根據自身支部的特點和優勢,緊密圍繞施工生產需要,以服務青年為宗旨,自行開展相關活動,并注意活動經驗的總結和活動資料的收集整理。同時支部的活動也不能僅僅局限于基層項目本身,要積極的同所在地方的取得聯系,增進了相互之間的了解和友誼,推動項目在所屬地方的良好發展。
3.堅持抓好團干隊伍建設。一是加強團干部隊伍年輕化,積極選拔培養優秀團干,為企業培養、儲備、選拔人才。對基層項目上一些政治立場堅定,思想活躍向上,行動積極的青年員工,給予團支部書記、副書記的職務,大膽使用一些入職1-3年左右的青年干部,增強團干隊伍活力。通過持續不斷的推進組織建設的年輕化,不僅有效地提高了團干的綜合素質和活力,增強了團組織的凝聚力,打造了團隊精神,更增加了團干們工作的熱情和士氣,為企業的未來發展儲備了年輕的優秀人才。二是樹好標桿,在團員青年中樹立正面的輿論導向。
二、加強團的先進性教育,強化青年職工的思想政治引領
1.著力培養青年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意識,高舉旗幟跟黨走,構筑青年精神支柱。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基層支部要充分利用“每周兩小時”學習機會,積極學習黨和團的先進精神,及時掌握分析青年的思想動態,并通過采取個別訪談、座談等方式進行調查,及時了解團員青年的政治態度、思想傾向和關注熱點,找到團的工作與青年需求的結合點,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提高青年的服務奉獻意識,樹立企業團員青年新形象。各支部要積極成立“志愿者服務隊”,堅持有方案地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并將青年志愿者活動落實到實處,加大青年志愿者活動的覆蓋面。真正做到履行社會責任,傳播正能量,樹立新風尚。
3.結合企業發展的新形勢,提高青年的自主創新意識。依托現有的創新創效活動,強化青年的自主創新意識,要成立青年科技攻關小組,做好“五小”活動的策劃和攻關。
4.要抓住企業改革發展脈博,培養青年敢于參加競爭的意識。青年的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的,是有著坎坷和崎嶇的。因此要不斷培養青年們面對挑戰,敢于“亮劍”的精神,要有敢于同高手“過招”的勇氣的信念,加強培養青年敢于爭先,勇于拼搏的精神。
三、以促進青年成長成才為主線,加強陣地建設,深入開展各項主題實踐活動
1.大力推進團內品牌陣地建設。青年文明號是團內品牌活動的主線,也是龍頭品牌。在繼續深化“青年文明號”創建活動的同時,要加大對已創建成功的“青年文明號”集體的對內宣傳力度,并不斷規范創建集體的各項規章制度,不斷創新青年文明號創建內容,在廣大青年集體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2.深化青年安全陣地建設。著力加強“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的創建深入工作,并根據工作實際特點做好創建工作的規劃、活動方案及相關的管理制度,各創建集體要定期開展安全活動,認真開展身邊無事故活動,不斷推進“青年安全示范崗”創建工作。
3.著力推動青年成長成才陣地建設。青年職工是企業技術和管理創新的核心力量。要不斷營造青年成長成才所需的良好氛圍,培養青年的成長、危機意識,在原有的“每周兩小時”學習基礎上不斷深化青年讀書活動,促進青年學習向縱深發展,為青年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成長環境。
4.大力建設青年網絡宣傳陣地,讓青年成為企業宣傳陣地上的一面旗幟。要充分利用好網絡媒體的優勢,切實做到在現實和網絡同青年的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