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中偉 陳潔
【摘要】職業學校是承擔學歷性職業教育任務的機構,分為初等職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給社會培養和輸送各方面的技術型人才。職業院校的教育理念一般是十分專一的,學校會集中一切資源來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術。但是,不可忽視的會把學生的人文精神給淡忘了,結果走出校門的學生往往技術都過關,但是文化素養卻相對來說有待提高。筆者認為,我國職業院校不能僅僅局限于學生技能的塑造和培養,更要重視公共學科的教育,讓學生成為有血有肉、有表有里的新時代青年。
【關鍵詞】職業院校;公共學科;教育方法;改革
一、我國職業院校教育模式暴露的問題
我們知道,任何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育人”,然后才是培養學生的相關技能、塑造學生的專業水平。但是,浮躁的社會風氣似乎無孔不入,已經在悄無聲息間刮進我們的校園,尤其是職業院校,再加上功利主義肆意橫行,人們仿佛只能看到立竿見影的成果,對那些潛在的、無形的、觸不到的過程視而不見。此外,部分職業院校內部存在教育理念模糊、培養偏差、辦學定位不準等問題。職業院校的目的是在于培養德才兼備的“職業人”,但是,職業院校只看到了“職業”,沒有看到“人”的概念。筆者認為,德才兼備是精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無才無德是廢品。
二、職業院校公共學科教育
1.什么是公共學科。所謂公共學科就是大都數在校學生都需要選修或者必修的基礎課程,根據不同學校類型、專業、方向等等,不同的學生選擇、或被賦予的公共課程會有所不同,但是總體上有以下幾種:
專科一般開設設置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鄧小平理論概論、法律基礎和思想道德修養。
本科一般有設置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
另外還包括公共基礎課:如大學語文(專)、大學語文(本)、高等數學一、高等數學二、高等數學(工專)、高等數學(工本)、計算機應用基礎、管理系統中的計算機應用、物理(工)、英語一、英語二、日語二、俄語二等。
2.我國職業院校學生對于公共學科的態度。筆者在前面有所提及,我們的職業院校專注于培養學生們的技能,對于學生的人文情懷態度冷淡甚至置之不理。另一方面,職業院校的學生文化水平相對來說,的確有待提高,中學時期的基礎課也不過關,很多比較基本的常識也不是很清楚,筆者認為這一點足以成為他們在今后的職業道路上的桎梏,甚至伴隨終身,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事實上,很多學生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也企圖改變現狀,但是,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那一點淡淡的想法也磨之殆盡。當然,也存在很多學生對公共課程毫無興趣,一方面本身基礎不太好,比如語文、英語在中學時代就是短板。另一方面認為這些課程的開設對自身技術水平的提高沒有立竿見影的促進作用,對自己以后的職業道路沒有什么幫助。
3.我國職業院校公共學科教育改革——以英語教學為例。公共學科教育方法因學科的不同也千變萬化,不能一言蔽之,否則則有失偏頗,實在是應當實事求是,根據不同學科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英語是一門貫穿學生時代始末的一門學科,我們從小學就開始接觸它,一直到我們離開校門都會與之打交道,因此,如果英語不好,或者不喜歡英語,那么學生時代是十分痛苦的。此外,英語之所以貫穿始末是由其重要性決定的。
(一)學校提高英語課程(公共課程)的學分比重,并提高英語課程(公共課程)的掛科率。
我國職業院校很多學生不重視英語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英語在總課程中的學分比重很低,老師們也了解學生的英語水平因而能給學生過就讓學生過,失去了嚴格性,進一步導致學生的不重視。對此,筆者認為學校方面應該提高英語課的學分,并且保證一定的掛科率,這樣學生會被動地去學習英語,對于關注考試成績的學生來說,也會相應分擔一些時間給英語,這樣自身的水平便會得到改善。
(二)學校構建完整的英語課程學習體系,更加重視專門用途英語的教育。
英語課程可以分為很多種,僅僅去學習大學英語是遠遠不夠的,大學英語只能對于學生的日常交流有所幫助,但是如果缺失專門用途英語的學習,還是無法在工作中與外國人進行流暢的交流。因此,尤其對于職業院校來說,專門用途英語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
(三)打造優良高素質的教師團隊。
據了解,在職業院校內部,可能由于學生的整體水平有待提高,也或許是因為老師對現狀的不滿等原因,導致很多在職教師教學不積極,缺乏熱情,上課的態度也不是很端正,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的興趣無法得到激發,上課不情愿,無法提高自身的水平。筆者認為職業院校應該對此高度重視,不能讓部分不合格的教師成為學生發展的桎梏。應該加強監督力度,同時,需要招聘高素質的教師,旨在打造高質量的教師團隊。我們都知道,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會改變學生對本門課程的態度,所以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參考文獻】
[1]王守仁,王海嘯.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方向[J].改革論壇
[2]高寶利.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與現實[J].教育研究,2007(11)
[3]胡開寶,謝麗欣.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未來發展方向研究[J].外語界,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