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陳軍
(江蘇省如東縣雙甸高級中學,江蘇 如東 226404)
試析閱讀教學中的點撥技巧
楊陳軍
(江蘇省如東縣雙甸高級中學,江蘇 如東 226404)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利用教材為自己的學習服務。""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遵循一般的教學規律,而且要結合自身實際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突破和創造。"這些觀點表明:教師不是要圍著教材轉,而是要圍著學生轉,要想方設法盡心盡力為學生服務。教師的教學不應該程式化,而應該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風格,敢于并善于創新。
我在指導學生閱讀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時,沒有像以往那樣,先列出教材中的知識點,然后一一講授,把師生的注意力都放在知識點的理解上,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感悟,教者只就幾個容易忽視的問題作適當的點撥,而點撥,也不是蜻蜓點水,一點了之,而是根據具體情況,把握分寸,分別對待。
《背影》是一篇情文并茂、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地方,我采用讀中巧插言的方法,點到為止,不作老生常談的所謂分析。例如,當學生讀到"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巧妙地插上一句:"時間太長,思念太深。"當學生讀到:"又想起祖母,不禁籟籟地流下了眼淚",我又巧妙地插一下:"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當學生讀到"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我再插一言"理由是——",學生接著讀"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
這樣的巧妙插言,寥寥數語,全部貫穿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沒有把課文搞得支離破碎,而是讓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于細微處隨便品一下味兒。這種點到為止,不包辦代替的巧妙點撥,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印象,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促進師生的感情交流,使學生學得既輕松又扎實。
學生在閱讀中,碰到一些模糊的地方,教者就不能點到為止,而應該在點明上做文章。例如記敘的要素,學生盡管能把它背得滾瓜爛熟,可一接觸到具體課文,卻常常模糊不清。因此,像這樣的問題,教者必須結合閱讀訓練,在學生充滿求知欲的情況下,采用巧妙的方法,清清楚楚地點明。
我在指導學生閱讀《背影》時,就采用了讀中巧插題的方法,向學生點明記敘的要素。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簡單的填空題:時間(幾年前)、人物(我與父親)、地點(南京浦口車站)、事情(我外出求學與父親惜別)。雖然題目很簡單,可這樣一來,記敘的要素就明明確確地擺在大家面前了,而有些學生結合課文回答這些要素時,或把人物說漏了,或把事情說偏了,或把時間說錯了,或把地點說別了。因此,我就借助這道題,將這篇課文中的記敘要素一一點明,毫不含糊,進而啟發學生思考:記敘的要素是每篇記敘文都具有的要素,但有的比較抽象,需要通過反復閱讀、認真領會,才能準確地把握。
當然,巧插題貴在一個"巧"字,要根據閱讀需要靈活運用,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學生易模糊的地方點明,給學生一個清晰的印象。
以往指導學生閱讀《背影》,發現學生最難理解的是"特定環境"。這學期指導學生閱讀這篇課文之前,我先指定幾個學生預習,發現他們對"特定環境"也是似懂非懂。我心中有數了,這"特定環境"成了難以驅逐的攔路虎,這次閱讀這篇課文。我沒有從概念到概念地剖析,也沒有就事論事地講解,而是巧妙地插入了我親身經歷的一個實例,非把這個問題點透不可。去年下半年期終考試期間,我穿著厚厚的羽絨服仍覺得寒氣逼人。我父親左臂疼得很厲害,因為工作太忙,我兩個星期沒有回家,不能陪父親去看病。一天,我正監考,父親卻出現在我的面前,告訴我他剛從潮橋醫院看病回來,順便看看我,并問我:"你手上凍瘡好些了嗎?"我當時聽了很感動,要知道,學校并不在爸爸回家的順路上。后來才知道,爸爸來看我時,手臂正疼得難以忍受。顯然,是爸爸不放心女兒,思女心切。那么,天冷、爸爸生病便是特定環境。如果爸爸在陽春三月、身體健康的情況下來看我一回,哪怕是特意的,也沒有在那特定環境下來得感人。
這個實例一插入,就把"特定環境"點透了,學生們終于明白什么是特定環境了,進而懂得了特定環境對刻畫人物的作用,并表示,今后寫人記事的作文,也要學會為人物活動巧妙地設計一個特定環境。
總之,我在指導學生閱讀《背影》時,沒有按照舊模式進行,而是試圖另辟蹊徑,講究點撥技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閱讀、理解課文,事半功倍,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