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名玉
(廣西合浦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廣西 合浦 536100)
中職模具專業教學改革之探討
劉名玉
(廣西合浦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廣西 合浦 536100)
對我校的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教學計劃改革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敘述了改革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教學計劃基本思路,確立了改革教學計劃、優化課程結構、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專業課程體系。
模具設計與制造;核心能力;整合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傳統的制造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傳統的制造技術被現代制造技術所取代。在先進制造技術中,模具成形技術以得到廣泛的應用和發展。模具技術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個國家制造業的能力和工業發達的程度。而我國目前模具工業的發展不僅要靠高學歷人才的研究與開發,也要靠廣大一線勞動者的應用與操作,而培養一大批技術應用型中等專門人才和技術操作者,正是中等職業教育責無旁貸和義不容辭的責任。
面對機遇和挑戰,中等職業學校應如何作好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教學建設,以適應市場需要為導向,以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和技術服務能力為出發點,以定位于模具專業所覆蓋的職業崗位群在新技術新工藝方面對畢業生能力的要求。真正把中職學校發展成為國家級職業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這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中專學校數控類專業的拓寬和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也對模具加工與設計人才提出了越來越高的數量和質量要求。面對企業的用工需求及模具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及我們對企業進行調研反饋上來的信息。發現我們原有的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已不適應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原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基本上未脫離學科型教學體系,現以不適應企業對中職院校畢業生的能力要求。
從整個原專業教學計劃看,課程相互獨立,課程門數較多,相關知識未能有機地滲透融合在一起;從知識方面看,學生學完一門課程后,因不能及時與應用“接口”或與相關知識接軌,在專業教育階段很難形成綜合應用能力;從能力方面看,原有的專業教學計劃難以對模具行業所需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技能操作體現不明顯。原教學計劃的培養目標是模具設計及車間技術管理人員。隨著市場經濟結構的調整,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模具行業加工技術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專畢業生在模具加工行業中的作用也從以前的模具設計及技術管理工作,轉變為更多的是從事簡單設計、加工、維修、調試、組裝等一線崗位工作。
(二)原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基礎實習差
模具教學計劃安排不能完全按照傳統的大專機械制造專業教學計劃來進行。它采用的課程模式是“三段式”,它是以學科為中心,輔以實踐教學。其實,這樣就失去了中職院校以能力為本位的特點。而模具技術教學有它的科學性、靈活性、發展性、實踐性。我們模具專業到第四學期理論及專業主干課程已基本講完,可是教學計劃并沒有具體安排學生機加工實習,都要等到第五學期實習,這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上是及不合理,缺乏科學性。這樣就造成大量的學生專業課程聽不懂、枯燥無味、不重視、有些學生甚至放棄。
學生們在學習機加工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必須要合理的參加機械加工實習。而且實習教學和專業課要合在一起講,只有在此基礎上教師才容易教,學生也容易學,這樣也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課程設置內容及部分教材陳舊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選好教材是上好課的前提。如在講《數控機床》課中伺服系統內容的時候,書上還是以介紹步進電機的原理和應用為主,對于目前廣泛采用的交流伺服電機及控制系統的介紹相對少。再比如在講到CNC控制系統操作面板這一節內容的時候,書上講的內容以遠遠不符合生產、實際的需要。當代專業技術類的教材普遍存在著發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的特點,要使學校培養的畢業生能滿足當今科技發展的需要,必須在原有專業課程體系中注入新的內容,以保證畢業生從業后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后勁。
另外,隨著計算機技術應用于“模具設計與制造”技術中,以及模具加工中普遍采用CNC機床、CAD/CAM技術,原有教材對新技術、新工藝應用能力的培養已顯得不足,難以形成學生對新技術的應用能力。
總之,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可能普遍會感到所學知識難以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因此,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課程教學計劃改革勢在必行。
模具技術人才的培養必須緊跟現代制造技術發展的步伐。企業對畢業生要求除具備綜合文化素質外,更多的是會使用現代化的加工設備以及具備轉崗應變能力。模具教學計劃改革的指導思想是:突破“學科體系”舊的傳統體系,建立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專業教育與素質培養相交互的教學體系。
(一)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
現在企業的競爭已經不是過去單一的產品競爭和市場的競爭,而是上升到一種理念的競爭。針對我們提出的教學課程改革,我們只有樹立全新的理念,我們的專業才有可持續性發展。構筑中等職業學校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教學課程體系時,應以基礎理論知識為前提,以專業知識為核心,優化技術理論知識。基礎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度,技術理論知識適用而簡,專業知識要專而精,針對性強,專業知識面和視野要拓寬。要構建知識與能力和技能培養之間的“接口”,使畢業生能真正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以培養核心能力為基礎,優化課程結構
中等職業學校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要以技術應用為主線,突出實用性實踐技能。這樣,就改變了原理論課和實習課的比例。那么,根據培養目標,我們對多們專業技術課程結構進行了整體優化:例如將機械制圖和計算機輔助繪圖(AutoCAD)及公差與技術測量整合,課程名稱為《機械制圖及CAD》,課程目標突出培養學生使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的繪圖能力;將數控機床、數控編程、數控原理及數控工藝內容整合為《模具數控技術》,目標培養學生數控加工的基本能力。同時,依據自己特點,我們要加大校本教材的開發。
(三)改變專業教學方案,實施模塊式教學單元
根據以培養學生崗位技能和綜合素質為目的、以能力為本位的指導思想來組織實施新的教學方案,具體分前后兩段具體實施:前段采用行業知識“寬口徑”的培養模式;后段則針對就業崗位群體和學生的具體素質,采用專門化培養模式。專業教學的實施采用模塊式教學單元,將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使之相互滲透,推行綜合化課程,優化了課程結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崗位操作技能。
(四)合理安排實習教學
只有合理安排實踐教學,使理論和實習教學相結合,才能最終實現我們以崗位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培養目標。尤其是在當今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對技術工人的職業能力和個人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職院校應突出學生綜合素質和操作技能的培養,把學生培養成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總之,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教學必須緊跟先進制造技術發展的步伐,必須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對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不斷的進行更新,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1]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關于數控人才需求與數控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調研報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17).
[2]阮百強.職業院校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建設研究[J].職業,2012 (24).
劉名玉(1971-),女,漢族,廣西合浦人,合浦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講師,研究方向:模具設計與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