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萍,王海生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縣榆樹川學校,吉林 白山 135200)
淺談初中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
李公萍,王海生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縣榆樹川學校,吉林 白山 135200)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合作、交流、反思等生動具體的活動情境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能力,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理解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在情境中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探索新知,形成正確的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獲得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動力和能力。本文我從創設認知沖突、實踐活動、故事、聯系生活、試驗情境等方面探討如何創設課堂中的有效情境。
有效情境;認知沖突;實踐活動;故事;聯系生活;游戲
在新課改深入發展的今天,創設什么樣的數學問題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現實,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有效引導學生在有實效的問題情境中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這應引起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并進行深入地探索。究竟如何來創設有效的情境呢?我結合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問題的產生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識結構產生的困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間形成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教學“多邊形內角和”時,可讓學生說一些不同的邊數的多邊形,教師能根據多邊形內角和公式準確說出內角和。學生一定會覺得很奇怪。于是教師告訴學生因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學們認真學習,很快也能掌握這一秘密。這樣,學生就會產生獲取新知識的強烈渴求,饒有興趣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學效果自然會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手與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方面的作用?!痹诓僮鲗嵺`活動中創設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質疑,促進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比如:在教學“圓錐的側面積”時,可讓學生課前用硬紙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圓錐,學生發現了“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以母線為半徑的扇形”,在此基礎上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就能掌握圓錐側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的實踐操作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讓學生從多角度提出問題,培養和增強了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
學生在平時接觸過許多令他們津津樂道的故事,這些故事會牢牢地被記在他們的頭腦中,這些是他們的興奮點,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利用。比如,在教學“勾股定理”時,出示這樣的歷史故事:畢達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時,發現朋友家用磚鋪成的地面圖案反應了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某種數量關系。把圖片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更加主動、深刻。創設這樣的情境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究,在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并發現判斷圖形平移距離的方法。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不僅興趣盎然,學得主動,而且對知識的理解也更為透徹。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來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眲撛O富有生活情趣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熟悉感、親切感。如我在教學《隨機事件與概率》時,課前安排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事件,課堂中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到事件,然后讓學生說說這些什么相同之處,并組織討論、交流,抽象出隨機事件的意義。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為切入點創設開放式的活動情境。教者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不斷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從而進一步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研究、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枯燥呆板的數學學習變得鮮活生動。
學生好動,喜歡做游戲。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在玩樂中認識事物,讓學生在樂中學,趣中學,活中學,坐中學,吸取數學知識和經驗,并應用于實際生活。比如,在教學“用頻率估計概率”時,教師可將學生分組,拿出硬幣,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重復試驗計算正面向上的頻率,進而用頻率去估計概率。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用試驗去估計圖釘落地時釘尖向上的概率。這樣的數學課堂由于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通過“情境”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同時,由于這些情境的有效創設,為學生提供了知識的階梯,課堂因此有了活力,有了效率,學生興趣得到了提高,學習更加主動了。
總之,教師要不斷積累課堂情境知識,才能創設出適宜學生的、真正為數學教學服務的情境。有助于學生實現原有認知結構對新知的同化和順應,主動調動原有認知結構中能解決新問題的那部分知識,將其重組、建構,找到適應新的問題情境下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學習新知。從而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全面、和諧地發展。
[1]增田,靳玉樂.論對話教學的課堂實踐形式[J].中國教育學刊, 2004,(08).
[2]柳海民.現代教育理論進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