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怡
(江蘇省建湖縣森達實驗學校,江蘇 建湖 224700)
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鐘文怡
(江蘇省建湖縣森達實驗學校,江蘇 建湖 224700)
民族音樂是指由中國音樂家所創作的音樂和具有中國五聲色彩的音樂,我國的民族音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國的民族音樂主要有民歌、民間歌舞音樂、戲曲音樂以及說唱音樂等。中華民族的傳統五聲色彩音樂在世界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弘揚新時期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小學音樂;民族音樂
民族音樂是指由中國音樂家所創作的音樂和具有中國五聲色彩的音樂,我國的民族音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國作為著名的文化古國,在遙遠的古代就有了音樂的出現,并且在歷史長河的進步中音樂也得到了廣泛的發展。我國的民族音樂主要有民歌、民間歌舞音樂、戲曲音樂以及說唱音樂等。中華民族的傳統五聲色彩音樂在世界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弘揚新時期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在教學中要做到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揚,在小學音樂學習中加強民族音樂的學習,激發小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信心。
教師是學生學習開展的引導者,也是小學生開展人生學習的重要陪伴者。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承擔了民族音樂教育的主要參與傳播任務,對于提高學生的民族音樂素質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音樂教師的自身素養和授課水平對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民族音樂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學校要注重民族音樂力量的培育,打造出一支專業的音樂授課教師隊伍。教師也要不斷的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教師要具有豐富的民族音樂知識,還要具備演唱、創作民族音樂的能力,在教學的同時,對民族音樂進行不斷的再思考。
另外,教師還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比如可以采用審聽自己的教學過程,發現問題并及時彌補。筆者認為積極參加教研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是提高和完善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時,要在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教學的經驗與教訓,注重自我強化,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一般筆者都是通過聽優秀授課教師授課,然后再結合一下自己的授課方式,提升完善自己,在聽他人授課時,發現自己的課程缺乏趣味性,然后就立即進行改進,切實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
我國的民族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擁有龐大的分支體系,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我國的民族特色,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要突出民族音樂的民族特色。在講授民族樂器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自己的發明和創造來自己動手制作樂器,自己制作的樂器雖然粗糙,但是卻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還可以講授民族樂器的由來和發展情況,介紹民族樂器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比如馬頭琴的由來,傳說在古時候的蒙古一帶,有一位年輕的牧人巴特爾,他的家族家世代為王爺牧馬。在寒冷的冬季,巴特爾一個人來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在他找回走失的馬群后就準備回去。其中路過淖爾邊上時候他看到了一匹悲鳴的白色小馬駒,小白馬朝著河道上的一個冰窟窿不停的嘶鳴。巴特爾看到了小白馬流淚,再看下冰窟窿,他明白了小白馬是孤兒了,他就把小白馬也帶回去了。以后,無論巴特爾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睡覺的時候,它就站在氈房外守候。后來人們就把類似于馬的樂器稱為馬頭琴。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不但在中國和世界的樂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間藝人和牧民喜歡的樂器,馬頭琴所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體現了蒙古民族人民粗獷、豪放、放蕩不羈的性格特點。
另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結合學校的當地特色,在選擇教材上選擇那些不失本地特色,又能具有豐富的音樂知識、積極向上的音樂素材,使得學生在繼承和發揚民族音樂的同時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這就要求教師在編寫教材時,認真負責,結合本地特色編制系統的音樂教材。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教學過程一般是由教師、學生、家長三個基本要素構成,現在,隨著新教改的實施,學生越來越占據教學的主導地位。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法,擯棄以往“填鴨式”的教育,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引導學生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比如:教師在教授民族音樂時,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方法,根據樂曲所蘊含的感情,設置不同的情境,方便學生對樂曲中情感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借助最新的媒介投影儀等新媒介進行情境設置,教師在設置情境時要注重融入真實的情感,情境的設置有利于讓學生融情于景,在景物中體會樂曲中所蘊含的情感。
另外,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師講解的過程中,進行自己的思索,不同的聽過同一首音樂的感受或許會有不同,同學之間進行相互交流,在學習民族音樂的過程中,學會與教師、同學交流。同時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之間還可以采取分組競賽的模式,在學習新的民族音樂時,教師可以就新的知識進行提問,可以考察同學們的音樂素養,同時,可以提高學生課下時間對民族音樂的重視。
綜上所述,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是一個民族情感的寄托,不僅真實記錄了一個中華民族的歡樂與痛苦,更是寄托了我國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愛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民族音樂蘊含了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音樂教育作為民族音樂繼承和發揚的主要方式,對于傳播民族音樂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從小學音樂教育開始,要轉變教學模式,選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教材,有效的繼承和發揚民族音樂文化。
鐘文怡(1989-),女,江蘇建湖人,江蘇省建湖縣森達實驗學校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音樂學科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