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明
摘 要: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中國畫的色彩已經形成了一種特有的設色面貌和色彩系統,但是,在現階段中國畫的色彩觀中,還缺乏一定的現代感。中國畫中現代感的缺乏,不利于中國畫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從中國畫的傳統色彩觀入手,通過對中國畫色彩觀變化的簡述,指出了中國畫色彩觀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中國畫;色彩觀;變化;發展方向
1 中國畫的傳統色彩觀
中國畫的傳統色彩觀主要包括“隨類賦彩”和“墨分五色”這兩種觀點,這兩種觀點的存在為中國畫的用色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首先,“隨類賦彩”的這一觀點是南朝的謝赫在對前人色彩觀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也是我國古代繪畫進行色彩運用的一個基本的原則。此外,中國畫在表現形式上,并不是如實地去描述可觀色彩的,而是將要描繪的事物進行分類,然后再按照分好的類別來確定色彩。“隨類賦彩”這一色彩觀還具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主要是指在對繪畫作品進行賦彩的過程中,要以客觀現實為依據,根據所選物象的類別進行賦彩。而在這一觀點中,“類”是較為抽象的,它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物象,更不是指某種特殊環境下的物象,其主要指的是相同或者相類似的不同的物象。例如,我們可以將不同種類的白色的花歸結為白花,然后再根據所歸屬的這一類色彩進行賦彩。第二層含義則為主觀的,是畫家主觀賦予的,這種賦彩不是純粹的自然色的再現,而是畫家意象思維的結果。例如,畫家在畫墨竹、臘梅等的時候,都不是根據物象本身固有的色彩進行賦彩的,而是通過畫家的想象虛構出來的。
其次,“墨分五色”中所說的五色主要指的是墨色的一個變化,其主要是由焦、濃、重、淡、清這么一個變化過程構成的。唐代的張彥遠就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到了“運墨而五色具”。就說明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歷代的中國畫家在繪畫色彩的運用上比較注重用墨,所以用墨也就成為中國畫的一個最基本的特點和技巧。但是,對于用墨來說,中國畫并不是單純地把墨當做黑色來用,而是要根據墨色的幾種色彩變化以及筆中墨水含量的差異,在畫紙上產生墨色的干、濕、濃、淡等幾種變化,這些色彩雖然是墨色,但是其運用到繪畫作品中則會展現出另一種藝術風格。此外,在“墨分五色”這一傳統的色彩觀基礎上,還存在著“墨分六色”的說法,清代的唐岱則在《繪事發微》中提出:“墨色之中,分為六彩。何為六彩?黑、白、干、濕、濃、淡是也。”其還在這本書中提到了“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無陰陽明暗;干濕不備,是無蒼翠秀潤;濃淡不辨,是無凹凸遠近也”。從這些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代中國畫的墨色變化已經非常豐富了。
2 中國畫色彩觀的變化
2.1 近代中國畫色彩觀的變化
首先,近代中國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對中國畫的色彩觀具有較深的影響。由于近代的中國飽受帝國主義的侵略,所以中國人民在這一時期為爭取民族解放而奮斗,中國人民在不斷地與帝國主義抗衡的過程中,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在這一時期,最早提出對中國美術進行改革的康有為在其《物質救國論》中所提到的“西學雕刻二者,皆以意大利最為精美,……我國尤當潛派學生,往羅馬及修佛羅煉士諸畫院學之,兼以刻石,師其畫法,以更新全國”。在康有為的這一主張中,我們可以看出其主要主張的是我國這一時期的繪畫要以西方寫實手法為主,對空談寫意的中國美術進行改革。與此同時,蔡元培在《在北大畫法研究會之演說詞》中也對中國畫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在20世紀上半期,受歸國留學色新思潮的影響,中國畫的色彩觀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最主要的一個特點是其具有一定的寫實性。
2.2 當代中國畫色彩觀的變化
首先,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對中國畫的色彩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這一時期,中國繪畫主要以寫實為主,其色彩觀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這主要是因為,這一時期的中國已經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但是資本主義國家仍然對我國從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封鎖,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交流閉塞,所以在一些繪畫技巧的學習上主要還是以借鑒蘇聯模式為主。其次,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逐漸打開了國門,一些先進理念的融入,將中國美術推向了多元化的發展時代,畫家們也不再熱衷于寫實主義。許多青年藝術家開始大膽地嘗試和創新,這為以后中國畫的多元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三,在西方現代藝術思想的影響下,90年代以后,中國畫的格局才發生了真正的改變,這一時期,中國畫的色彩觀由筆墨構建為主的水墨畫向現代化轉變。
3 中國畫色彩觀的發展方向研究
3.1 中國社會的發展對中國畫色彩觀的影響
當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經濟發展的時代,同時也是信息化時代,而我國也開始對一些文化觀念進行了調整,從而加快了與世界接軌的步伐。現階段,中國也在積極地發展文化軟實力,實施精品文化的戰略,從而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提高文化的藝術水平。這一現象的出現,也為中國畫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此外,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人們開始追求一些新的感受和體驗,對新事物和新思潮的接受能力逐漸增強,對中國畫的色彩觀的變化也在不斷加快,并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所以中國畫的色彩觀也會隨其變化不斷產生新的內容。
3.2 中國畫色彩觀的發展方向
首先,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在表現形式和風格上屬于不同的繪畫體系,這兩個不同繪畫體系無論從審美上看,還是從表現手法上看都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是,它們又是人類所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這就使其又具有了共同之處,所以可以相互借鑒。此外,從古代一直發展到今天,中國畫與其他民族在繪畫方面的交流一直都沒有中斷過,而對于外來文化,我國則會根據自己的傳統與對外來文化的理解將其中國化。但是在中國化的同時,還出現了“中西結合”的情況,一些“中西結合”產生出來的中國畫作品反映出了一種盲目隨從的心態。
其次,繪畫藝術不屬于自然科學,而屬于人文科學。我們可以看出繪畫體現出的是文化,以及在這一特定文化的影響下所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所以,中國畫色彩觀的變化不能夠照抄和模仿外來藝術,因為這樣就會使得中國畫失去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而對于中國畫來說,不同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能夠產生出不同的繪畫藝術風格,但是當繪畫脫離本身的文化基礎時,則不能產生真正的藝術。所以,在對中國畫的色彩觀進行創新時,不能夠只停留在傳統的色彩觀上,也不能夠用西方繪畫中的觀念來取代中國畫的傳統色彩觀。
最后,中國畫擁有較為深厚的歷史,其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具備了鮮明的民族特征。在面對中國畫色彩觀的變化時,其所創造的內容既要具有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精神,還應該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所以,我們在對中國畫色彩觀進行創新的過程中,一定要對其內容進行恰當的取舍,從而順應當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的趨勢。
4 結語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中國畫必定會在紛繁多樣的繪畫藝術中顯現出其特有的價值,中國畫的色彩觀也會在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自身的藝術精神。而中國畫的色彩觀的變化,不僅能給中國畫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還能夠為增強中國畫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汪黎明.論中國畫色彩觀的穩定性與開放性——兼談當代青綠山水畫的色彩表現[J].美術界,2014(11).
[2]王萬成.從馬家窯彩陶的色彩論中國畫色彩觀[J].雕塑,2012(51).
[3]禮失求諸野——中國畫色彩語言現狀及其發展問題的思考[J].西北美術,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