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軒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設計要先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設計上思考突破傳統思想觀念,建立雙重展示體系,依托多媒體技術與網絡平臺的發達便利打造出新概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以現代科技、簡單卻更加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除了展示其文化價值,同時也考慮人文旅游經濟價值。
關鍵詞:雙重展示體系;多媒體技術;人文旅游
《孫子·謀攻篇》中曾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本文引申為簡單的意思就是你了解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你才能真正地詮釋或者展示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因為它負載著中國各族人民創造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精華的重要載體。中國人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物質條件下,創造了形式多樣、品種齊全的非物質文化。這些淳樸、鮮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了文化的多樣性,能夠滿足人們的多種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
博物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館藏能夠使民族文化得到世代傳承。通過博物館的整理和展示,使人們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和感受各民族創造的非物質文化財富,從中深切地感受到歷史對文化的雕琢和塑造,并深刻理解某種文化的形成、發展的歷史及現實意義。
在我們了解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及博物館與非遺的結合所給予的傳承性后,我們針對所要設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有了初步設計的構造思路。
首先是突破傳統思想觀念,建立雙重展示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設計需要強化觀念轉變、制度規范、機構設置,尤其要突破傳統、陳舊的實物類館藏模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采用新式現代的博物館展示方式。本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可參考根據現有的博物館設計,增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設計新理念,在原有固定模式基礎之上建立起有形“物”與無形“物”相結合的雙重展示體系,形成從摸底調查、鑒定認定到建檔歸類、陳列展示等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保護、館藏及研究創新為一體的高端博物館。
設計中要思考博物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需要依托有形物品,如何將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技藝、習俗禮儀等過程進行充分展示,整個討論過程也是比較繁瑣的,也是本次設計的重點。例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利用還原歷史的手法,讓現代的人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激發民族的熱血。
其次是依托多媒體技術與網絡平臺的現代新媒體的發達便利,在本次設計中也考慮到要多范圍運用,打造出新概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人們可以通過網絡點擊來了解世界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況。所謂數字博物館,就是利用數字化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將傳統博物館所具備的職能以數字化的形式表現出來,用數字化技術在互聯網和博物館網絡之間實現信息的采集、管理、開發與利用。建立數字博物館是實現對無形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館藏、展示及開發的最佳途徑。
讓我們來了解下整個數字化設計的概念流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利用數據輸入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據處理,以文字錄入、靜態圖像、三維立體圖像以及相關視頻等形式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利用數據倉儲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確認歸類、整序、組織研究等,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據庫;利用數據壓縮技術實現圖像的網上發布和遠程訪問;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在互聯網上打造一個生動逼真的三維虛擬環境,讓觀眾與博物館內展示的非遺項目之間實現互動;利用XML(即可擴展標記語言)技術實現上傳內容的結構化,促進數據交流,提高檢索的精確性。現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館藏從依托有形的實物進行陳列、解說的單一形式,發展到建立以文字、幻燈、音視頻等多元表現形式為主的活態館藏體系。所以,設計中數字化博物館的設計考慮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增加廣闊的表現空間和多元化形式,是博物館現代科技運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考慮到整個博物館的不同以往的亮點部分。例如,西班牙館多媒體技術的靈活運用大大增強了視聽效果。
最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固有特性規劃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應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傳統博物館以寫實現場還原為基礎建立有形與無形“物”的雙重展示體系;二是數字博物館建設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體系。兩種展示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互動互進式關系。這種互動的博物館展示雙重體系結構,以傳統博物館的寫實實物展示為基礎,以數字博物館的網絡數據傳輸為核心,包含館藏職能部門設置、陳列制度及管理、藏品管理、標準規范與元數據、網站發布與管理、文獻研究與管理、用戶管理等七大子系統。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以現代科技、簡單卻更加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例如,美國的埃森博物館參考了國內外許多優秀的設計作品,在此不具體詳細地陳列展示了。接下來我們更真實地考慮到了博物館內的具體展示內容,當然我們需要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于2001年、2003年、2005年、2009年命名了四批世界非物質遺產,其中中國涉及26項。為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范化,2006年6月,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并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518項。此后,2008年6月又出臺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7項)。而各省區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歸納為十大類: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了解及收集,經過探討及思考,我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場館分布設計按這十大類進行規劃。因為考慮到博物館內的一個鏈條關系的呈現能夠讓觀賞者有一個比較好勾勒的關系圖。當然具體的設計中,也有主有次,結合前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初步構造思路,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主體設計的思想觀念已經成形。
現代社會,博物館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資源,促進旅游業與博物館共同發展,這也是近幾年被國內諸多博物館證明了的。所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設計上也應該考慮到這一發展方向,充分發揮博物館在經濟新興產業中的作用。相對應的設計中考慮到了餐飲,以及手工旅游紀念品的開發及設計等。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設計構思與確定,形式的探索綜上所述。
參考文獻:
[1] 蕭放.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與保護方式的思考[J].文化遺產,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