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弘
摘 要:鋼琴教學是我國高等音樂院校的基礎課程,而如今鋼琴教學中的認識誤區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鋼琴教學的發展。本文主要是針對高校鋼琴教學方式存在的弊端進行了思考,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提出了高校鋼琴教學方式拓展的方法,希望對高校鋼琴教學的優化有所裨益。
關鍵詞:鋼琴審美;技巧;個性;敏感度
在如今的高校鋼琴教學中經常可以聽到教師抱怨鋼琴教學中教學的目標和教學內容難以確立,面對紛繁復雜的教學內容難以下手。并且時常出現教師在淋漓盡致地彈完一首鋼琴曲后學生卻無動于衷,學生自己的彈奏也極其缺乏感染力的現象,這說明高校鋼琴教學的方式需要改變。為了培養更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鋼琴人才,筆者基于自己的教學經歷就鋼琴教學方式方面的拓展和實踐進行簡要探究。
1 鍛煉審美能力
曾經有音樂家認為體會音樂的音色、節拍、音律等是音樂最基礎的美,這是對于學生最基礎的要求。而下一階段的要求則是讓學生體會旋律、和聲、織體、體裁的美,從而讓學生獲得進一步的審美體驗。更進一步,如果想要在音樂方面達到更高的造詣,就必須能夠體會音樂的意象塑形、情致心態、人格意境等方面的美,這與筆者的教學思路不謀而合。
筆者認為在教學中要以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為核心,一方面是教師在一旁進行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分析曲式結構和調性、和聲的思維,另一方面則是鍛煉學生對作曲家風格、創作意圖的進一步探究,讓學生對于作品的背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從而在表現方面有更加準確的把握,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當然,對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培養并不是在一兩天內就能夠做到的,審美能力的建立涉及多個學科的內容,不同的樂曲通常具有不同的人文背景,甚至有的曲子還帶有宗教背景,如果沒有涉獵其他學科的內容,在曲子的理解體會上很容易走進誤區,耽誤人與鋼琴的進一步融合。
2 增強自身技藝
鋼琴教師教學的最大魅力在于自身精湛的演奏技藝,能夠以極強的感染力來表現音樂的內涵,讓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同時讓自己的技藝得到傳承。從這一點上來講,博采眾長以不斷增強自身的教學技藝是非常重要的。雖然不同時期的演奏觀念并沒有多大的改變,都是以揭示作曲家創作意圖和藝術內涵為目的。但是教學的理論體系卻是處在不斷的豐富之中,現在的鋼琴教學更多的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養成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興趣,如此才能為聲樂之路奠定好基礎。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應該最大程度上做到因材施教,主要是針對學生性格特征、學習程度、接受能力、創造性思維等特點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選擇。同時,制定出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跟得上教學的進度。須知鋼琴教學是由易到難,若之前有一節課跟不上,后期再想進行彌補就非常困難。
3 注重個性發展
學生的演奏特點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性格所決定的,今后能夠在聲樂這條路上走多遠也是如此。受其性格特點的影響,學生在樂譜、技法、表現力等方面的發展往往呈現出不協調的情況,這就對教師的教學造成了很大的困難,也容易打擊學生學習鋼琴的興趣。從如今教育界的發展趨勢來看,教育自身已經帶有了濃厚的個性化色彩,因而鋼琴教學也需要從大眾教學向個性化教學轉變。
鋼琴教學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開拓學生的能力,并不是為了像工廠一樣生產出成千上萬件相似的產品,因此教學過程中尤其要注重對學生理解音樂能力和表現音樂能力的培養,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的演奏者心中有不同的意義,自然會彈奏出不同的感覺。教師的任務并不是去追求這種統一,恰恰是要培養這種差異,唯有學生彈奏的曲子帶有了自己的個性化特征,學生才算是在鋼琴演奏上走出了自己的一條道路,而不是隨著前人的腳步亦步亦趨。
4 增強音樂敏感度
音樂帶給人的是聽覺上的享受,學生在聽覺上的感知能力將直接影響學生在彈奏時對作品的整體把握,因此必須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敏感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現盲人對于聲音要比正常人敏感,這并不是因為盲人的聽力要比正常人好得多,而是因為盲人只能夠使用聽覺來幫助自己感知,所以日益敏感。基于這一現象,筆者認為可以通過黑暗中的特殊訓練來增強學生對于音樂的敏感程度。當然,黑暗訓練對學生有一定的基礎要求,學生對曲子的熟練程度必須比較高,這樣才能在不看曲子的情況下進行彈奏。而一旦屏蔽了外界光源的干擾,聽力就成了學生唯一的感知外界的途徑,此時學生的聲音就會尤為敏感,可以快速熟悉音符間音程關系,找到彈奏時的感覺。而在黑暗條件下,教師也更容易聽出學生在彈奏時的表現,從而尋找日常教學中沒有發現的紕漏。
5 注重過程體驗
鋼琴是樂器之王,演奏鋼琴的學生的技巧和心理的要求都非常高。從這一角度來講,注重過程體驗對鋼琴教學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聽大師彈奏還是聽教師示范都只是別人在彈,僅僅依靠聽他人的彈奏是難以對個人的技巧有什么提高的,更不用說不同的演奏者對同一首曲子的理解不同。因此,筆者認為學生應該更多地親自動手進行實踐,在自己實踐的過程中再去深入的體驗,最終達到技巧與理論的高度統一。
古語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過程體驗既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又是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音樂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容易將自己的思想情感與音樂融合到一起,對曲子有更深刻的了解,獲得更深一步的美的體驗,最終達到的則是自己演奏表現力的提高。
6 提高個人修養
鋼琴彈唱作為一門高雅的藝術,對彈奏者個人的修養要求極高,世界上著名的鋼琴演奏家無一不是具有深厚的文化素養,這是理解作品和分析作品的重要基礎。很多時候高校鋼琴教學都是注重技藝上的傳授,卻忽視了文化素養對于一個人的影響,這樣的學生是注定無法達到太高的水平的。筆者在教授貝多芬的曲子時,就曾要求學生課下閱讀《貝多芬傳》以增強對于貝多芬以及貝多芬所處時代的了解,從而加深對于貝多芬作品的認知。但是,這也只能夠當作一種輔助的手段,最終還是要依靠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能夠通過不斷學習來充實自己的理論基礎,提高個人修養。
綜上所述,高校鋼琴教學方式的拓展需要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師在增強學生審美能力、演奏技巧以及音樂敏感度的同時也要傳授給學生以自主管理的能力,能夠主動去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技巧,提升個人的修養。唯有如此,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樂曲、表現樂曲,讓自己的鋼琴彈奏賦予音樂以新的生命力,這才是鋼琴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侯麗麗.高校鋼琴教學與課程改革散議[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159-160.
[2] 張晶瑩.關于高校鋼琴教學的幾點思考[J].音樂創作,2013(6):190-191.
[3] 胡敏.淺談高校鋼琴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金田,2013(9):229.
[4] 李瑩.高校鋼琴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19(2):164-165.
[5] 劉娟.論高校鋼琴教學的變革與創新策略[J].音樂時空,2014(21):99.
[6] 任淑婧.認知心理學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J].北方音樂,2015(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