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德平
內容摘要:隨著英語教育改革的推進,國內多數學者主張教學要把重心從“教”轉向“學”,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革新傳統的授課模式。然而,本文作者認為,無論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復調式授課模式,還是以教師為主導的獨白式授課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關鍵詞:民辦高校 英美文學教學 授課模式 獨白
一、民辦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現狀
近十多年來,隨著我國外向型經濟的迅猛發展,現代英語教育的主要目標已經轉向學生實際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民辦高校,學生更熱衷于有助于就業的實用性課程,如商務英語、旅游英語、科技英語等,英美文學課程被外緣化。另外,國內一些學者認為英美文學課程基本仍在沿襲傳統的“一言堂”授課模式,導致課堂效果不理想,他們主張應該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學習的積極性。這種教學思想確實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是,這是否就意味著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獨白式”教學模式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呢?
二、英美文學教學目標解讀
英美文學課程是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一門十分重要的必修課,2000年,教育部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制定的英美文學課程的目標可以展開理解為五個層次:(1)掌握英美文學基礎知識。這屬于知識層面,要求學生了解英美國家文學發展的歷史,以及在各個時期出現的文學現象、流派、作家及其作品。(2)閱讀英美作家原著。這要求學生大量、老實地閱讀原著,培養學生對文學的興趣和鑒賞能力。(3)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老師對文學批評理論及方法的介紹,及對具體案例作品的分析,幫助學生掌握文學批評的方法,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文本意義的建構中去,進而上升到對文學作品理性賞析。(4)通過對英美文學知識的學習,拓寬學生對英美文化的理解,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5)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這是英美文學教學目標的最高層次。
三、英美文學教學中應用獨白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在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是不可或缺的,教師要與學生建立一種輕松、融洽的師生關系,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這樣不僅使課堂氛圍愉悅,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但這是否足以說明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獨白授課模式沒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呢?
首先,從教學內容上說,英美文學是英語專業高年級的專業必修課程,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基本的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技能,但是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文化的解讀還摸不著頭緒。如果在學生還沒有基本的文學常識、文化概念、文學批評方法方面的知識的輸入的這種情況下,讓學生主宰課堂、自由討論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這顯然是不合乎邏輯的,是無意義的行為,因為沒有文學基礎知識的積累,沒有對文學批評方法的掌握,學生很難對文學作品進行有效的、深入的分析和鑒賞,難以達到“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大綱》,2000)的教學目的。所以,在英語專業學生著手系統學習英美文學課程的時候,需要教師作為主體來教授學生英美文學基礎知識,引導學生了解英美國家文學發展的歷史,及各個時期的文學現象、流派、作家作品。在此基礎之上,教師要對文學批評理論及具體批評方法進行系統地、詳盡地介紹,幫助學生掌握文學批評方法,有效地進行文本分析、鑒賞,參與文本意義的建構。因此,從該角度來說,教師的傳統角色、獨白的教學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從教學對象上說,民辦高校的學生通常被看作是高考落榜者,他們普遍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強、沒掌握適合的學習方法,針對這些性格偏內向、學習水平稍低的學生,首先,教師應當鼓勵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對自己升起足夠的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其次,在授課方式上,教師應該采用獨白式傳統的授課方式,這種授課方式容易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消除學生對學習的恐懼與厭惡,逐步找回自信,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學知識和批評方法,以便于在后續的課堂上與學生展開討論和對話。文學的特征決定了純獨白式的授課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學常識和文學批評方法的同時容易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養成不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所以,教師在獨白傳授文學知識和批評方法之后,應該和學生積極展開對話、交流、探討,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及對文本意義的再創造。因此,好的獨白授課會激發他們潛在的學習興趣,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此而言,獨白式教學并不意味著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恰恰是為了下一步能夠進行更好的交往和對話。
[本文系2014年度高教學會“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課題 “巴赫金對話理論視野下的英美文學復合式教學模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項目編號:14G224;本文系2015年黑龍江省教育廳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文化圖式理論在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項目編號:JK033]
(作者單位:哈爾濱劍橋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