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花
內容摘要:當前,小學語文重在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小學語文的核心素養著眼在理解、運用、思維、審美四個維度。理解、運用和思維一直在教學中廣受重視,相比之下,學生的審美能力就顯得更為薄弱。如何加強小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的培養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學生 語文 審美能力
學界普遍認為感受語言文字之美是培養小學生愛國情感的重要方式方法;讓小學生感受文字之美、體會人性之美,具備初步的審美能力是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同時,素養的形成過程是學得的過程,需通過多次培養、反復訓練才能夠使學生具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知識的學習與其審美能力的培養貫穿起來,使其相輔相成,使學習過程成為審美能力練習和運用的過程。
一、激情誦讀,體驗文章情感之美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傾聽和體驗是“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因此,要練就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要先打開學生對美的觀察窗口。教師可以通過朗讀來打開學生的視聽感官,繼而打開學生其它的感官器官。朗讀是目前大家普遍認為非常有效的方法。
帶有感情的朗讀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搭建學生與作者心靈溝通的橋梁。怎樣朗讀才能使學生在品讀文字的過程中,更好感悟作者的情感、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呢?首先是范讀。學生初期可能自己還不能準確的把握作者的情感,這時,教師可以從網絡上下載好的泛讀作品放給學生聽,也可以自己給學生做范讀演示,讓學生不僅聽,同時學,在以后的朗讀中能夠充滿感情的讀。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夠慢慢接近并揣摩作者的情感,通過學習模仿,學生能夠進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在朗讀過程中,一些特殊的、情感過于強烈的段落,老師可以通過情境的創設,或者是借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視頻,讓學生體驗其中的情感。而對于感情表達不明顯的說明文,教師可以通過引讀,逐步誘發學生的情感,感受藝術熏陶。
二、細品語言,感受語言文字的藝術魅力
優美的文字除了朗讀,還需要細品才能體會其中的韻味,發現其魅力所在,感受非其不能表達的意境。即只“讀”還不夠,要有學生“品”的過程,才能得到感悟。同時,心理學家指出,語言訓練能夠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生通過美文欣賞,能夠自然地展開想象,體會到美的享受。如《迎接綠色》這篇課文的文字就值得細品推敲,尤其以第8自然段,描述精準、描寫精彩、美而生動。其中,“花,一路黃過去,滿樓清香,葉,一路綠過去,鮮嫩滴翠”將黃花、綠葉活生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且將學生的想象力“一路”引申下去,無邊無際。讓學生說出他們的感受,有的學生說感覺到絲瓜葉綠得生動,絲瓜花開的漂亮;有的學生說體會到絲瓜葉長得很多很快,絲瓜花開得也特別多。“是,大家的感受與文中所描述一致,我也這么覺得。”我總結說,“為了更好地與大家分享我的感受,我把我想到的景象用電腦制作了出來,大家看看與自己想的有什么不同嗎?”同學們非常認真的觀看著我展示給大家的圖片,有的同學還一遍看一遍小聲讀著詩句。再次總結,學生不再局限于圖片的景象,大家想到的更多了,有的說:“得到主人精心的照顧,充足的陽光和水分讓絲瓜長得更快更好。”有的說:“大家喜愛長得快,好照顧的絲瓜,也更愛綠色,更愛生活了。”古人云:“書讀三遍其義自見”,要學生能夠感受文字之美,同樣離不開多讀、細品。
三、注重討論,在討論交流中培養審美意識
語文是一門應用性特別強的基礎學科,討論交流即是語文應用的重要方式。交流也是大家表達思想、抒發感情的最主要方式。課堂之上,通過交流,能夠誘導學生將自己對文章的感受表達出來,加深對人物的了解,感受人物的品質,在感受人物品質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師教會學生正確思考、認真分析、比較判斷的過程,也是學生審美判斷能力提升養成的過程。如《果敢的判斷》這一課文,能夠很好的教會學生冷靜思考、果敢判斷。通過學生的課前預習,教師讓大家思考:讓小澤征爾再三考慮的到底是什么?他都進行了哪些比較?最后他為什么能夠做出果敢的判斷?其實,理清了這些問題,本文的學習任務基本也就完成了。要理解小澤征爾的猶豫,學生需要先熟悉小澤征爾本人。只有真正的了解了主人公本人,才能理解他的猶豫,并能明確他為什么能夠做出果敢的決定,那就是“他對音樂的熱愛”。如此以來,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就躍到學生面前的了,同學們也就能夠欣賞文章主旨之美。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就算是打好了審美的基礎。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不同,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認真比較,在分析整理中逐漸理解并感受美,提升自己的審美判斷能力。
總之,學生審美能力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用美的文章來慢慢感染學生,讓學生逐漸養成斟酌詞句的習慣,在分析、理解的過程中學會對比和判斷,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
(作者單位:江西安遠縣東江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