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崇榕
內容摘要:隨文練筆,是引導學生巧妙運用相關閱讀內容進行的一種“短平快”的寫作訓練,它伴隨著閱讀教學進程,兼具人文感悟和語言表達功能,根植于語文教學最常規、占據課時最多的閱讀教學之中。隨著課改進程的深入,教師對“隨文練筆”也越來越青睞。文章通過對教學實際中常練筆卻依舊不會寫作的文章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隨文練筆 誤區 對策
按理,在這種背景下,多數學生應該有較強的作文能力才對,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為何常練筆卻依舊不會寫作?我們首先要追問自己:在讀寫結合中,我們做了什么?讀與寫處于一種看似結合、實則疏離的狀態,當讀與寫不能很好地整合時,學生的寫作能力自然不會有所提升,隨文練筆又何來有效呢?基于這些思考,若想讓隨文練筆要加扎實有效,不妨從教與學過程的改變來思考。
一、把握文體特點,找準練筆落點
我們的教材中編排了包括敘事寫人、童話神話、科普說明、散文詩歌等體裁豐富的文章,不同體裁的文章具有不同的結構特點和寫作特色。所以,隨文練筆也應該因文而異,在設計讀書寫結合點時,依據不同體裁的課文所具有的不同的語言、思維、情感等特點,精心設計讀寫結合點,以提高學生的讀書寫能力。
執教《我和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時,可以將課文中“祖父做什么,我就跟著做什么”這樣的語言表達形式提煉出來,編制成一個富有情趣的對話活動,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逗留”在這樣特別的語言形式上。學生在對話中觸摸到了語言的別致,真切地體悟到這樣表達的意蘊,體會到了作者與祖父形影不離、親密無間的祖孫情意,感受到了作者蕭紅對童年生活的眷戀和對祖父深深的懷念,進而領悟到作者如此表達的用意及妙處。其實,這樣特殊的語言形式還散落在文章的其它部分。教師可以適時鼓勵學生在文章中去尋找這樣特別的語言表達方式,比如“愿意怎么樣就怎么樣”這樣的句式,云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再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喚起了對閱讀的多元理解,通過“仿寫”的形式進一步體會特殊的語言形式其實表達了特別的情感,并轉化為學生自己內在的語言智慧。這樣的隨文練筆才是有意義的言語實踐。
二、發現教材特質,增強練筆興趣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各有寫作特色,教師不應該僅僅盯住幾種寫作順序,也不要談到刻畫人物就只會抓住動作、語言、神態,而是應該發現文章的寫作特質,從而進行更有深度的指導。
教學《莫高窟》,舍棄學生司空見慣的“概括—具體—感受”框架,讓學生體會語言的對稱特點;教《大海中永生》,淡化那些氣勢磅礴的排比句,抓住作者移情于景的特色來指導;教學《望月》,不一定要抓住對話來練習,而是引導學生感受文章中蘊含的時間、事件、氣氛、人物的不斷變化。這些陌生的寫作方法對學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吸引力是一切能力養成的起點。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高度贊揚了這株柳樹頑強的“毅力和韌勁”,濃墨重彩地描寫了青海高原的蒼涼,通過“猜測和想象”,追憶了這株柳樹在青海高原艱苦卓絕的生長過程。學生之前接觸這類文章并不多,對青海高原特有的氣候和地理特點也缺乏感知和體驗。因此理解作者的合理想象,感悟高原柳的精神實質,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人生哲理,就成了這一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到一歲。然而這株柳樹卻造就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到底怎樣“干旱”,怎樣的“寒冷”,這株柳樹又是如何創造出“不可思議”的奇跡的,書上并沒有詳細寫出,教學時,可以從這里入手,引導學生想象,進行擴寫練筆。將惡劣環境與第5自然段高原柳茁壯外形進行對比。“柳樹尚且如此,那么人呢?”學生自然總結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遭遇逆境時,我們應該不畏怯,應該聚合全部身心之力抗爭,在一線希望之中創造奇跡。經過這樣深入的隨文練筆,同學們走進了文本,那深奧難懂的“理”自然就“淺出”了。
三、重視練筆指導,評點中習得方法
很多閱讀課雖然安排了隨文讀寫的環節,但由于安排在課尾和課后,學生大多倉促上陣,有的信手涂鴉,字跡潦草,有的濫竽充數,干脆不寫。 對于學生寫好的文章,老師只是請同學讀一讀就算了,缺乏扎實的指導,隨文讀寫成為走過場的事,時間長了不僅不利于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反而容易導致學生養成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慣。
既然要安排學生寫,就一定要給學生留足空間,讓學生安安靜靜地寫,寫好后認認真真地自改和互改,然后教師最好借助實物投影,當場展示學生的練筆,當堂評改,小到文字與標點,大到內容與主題,都可以根據學段要求進行相應的指導,對于修改后特別優秀的,還可以在班級板報上展示,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學生一定會對課堂小練筆樂此不疲。
(作者單位:福建屏南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