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境生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第三實驗小學,福建潮州363600)
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
尤境生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第三實驗小學,福建潮州363600)
新時代的基礎課程改革要求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挖掘優秀的課程資源。在小學課堂上充分利用品德與社會資源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正確認識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在遵守其教學原則的基礎上,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途徑,廣泛開發品德與社會資源并合理使用社會資源。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開發利用
課程改革以來,課程資源的使用效果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的實現以及教學效率的提升,作為教學的主要引導者的學校和教師,不僅要開發各種課程資源,還要有意識的梳理正確的課程觀和教學觀,理解并掌握主要的課程資源種類,充分發揮課程資源優勢。
(一)充分挖掘教材資源:課程改革過程中既有挑戰也有機遇,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關注兒童,回歸自然生活,這就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截然不同,甚至在教學中會忽略教學目標,甚至會樹立偏差的教學目標。在小學品德的課程資源中,教材發揮著關鍵作用,小學品德和社會課中的內容主要是在單元的編排中通過設計主題展示教學內容,課本中的內容涉及天文地理,經濟文化等等,同時因為課本教材的篇幅有限,不可能將涉及道德知識點都羅列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的挖掘教材資源,捕捉課本中的空白點,根據教學經驗和自我知識水平以及學生的學習現狀來彌補教材缺陷。同時要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挖掘拓展,要提高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幫助他們更好的認識客觀世界,感悟生活。例如,在人教版中思想與社會課本中有《餐桌上的變化》這一課文,在設計學生方法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課堂拓展到課外,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可以讓同學們去采訪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通過家長的表述來收集餐桌變化的相關素材,然后同學們要進行整理分析,最后,在課程中進行討論學習,這樣教材中的空白就在學生的實踐過程中得到充實和拓展。再如,在學習《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時,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家長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熱愛家鄉,感恩生活。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在學習課本內容以后,還要有課外拓展活動,例如,可以讓學生擔任導游的角色,選擇家鄉的某個特色,然后要家鄉的旅游項目進行推廣??梢酝ㄟ^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部分學生扮演導游,部分學生則是游客,在交流過程中可以考察學生對家鄉特色的了解和掌握,還可以讓學生發揮主人翁的精神,自己設計家鄉日后五年的發展規劃,將自己理想中的家鄉展示出來,這樣的學習方式來源于教材,同時又高于教材,對教材的內容進行補充說明,使得枯燥無味的課本內容更加的生動形象,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提升能力,高效完成教學目標。
(二)課程資源貼近學生生活:小學品德和社會課程的教學宗旨是聯系生活實際,在教學發揮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聯系生活實際,教師要走入學生內部,了解學生的生活關注點,明確學生對什么感興趣,讓學生在已有的經驗上對新的知識產生濃郁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人類的家園》這一內容時,教學主要目標是讓學生關注地球環境問題,從我做起,從小做起,樹立社會責任感和生態意識,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可以將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熊出沒》進行放映,在片中熊大二人為了阻止砍樹的行為,從而懂得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從而更好的完成學習任務。這樣的學習方法將理論學習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將枯燥的品德學習變得樂此不疲。
(三).課程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品德與社會課程在教學中還要肩負開發學生智力的重任,提高學生的品德判斷能力,認知能力。品德與社會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學科跨度比較大,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在學習《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這一課時時,教師要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選擇學習小組,學習小組主要有音樂特長小組、專門繪畫小組,以及寫作小組等等,分組以后音樂組的同學就去搜集五十六個民族的音樂,然后在課堂上演唱,繪畫小組的同學就要用畫筆描繪不同民族的生活場景和生活習慣,還有形形色色的服飾文化,那么,寫作組的同學就要歌頌不同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這樣的方式不同的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通過課堂活動,加強了學生對各民族的內在情感,在相互交流中增強了民族認同感,感受到祖國這個和睦友好大家庭的美好感情。
(四)豐富品德課程教學內涵:品德和社會這門學科在教學中對學生發揮著引導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挖掘具有創新性的課程資源,改變傳統意義上枯燥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課程的主題,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例如,在學習《讓爺爺和奶奶高興》這一課時,現代社會的孩子是家里的掌中寶,這一課如果單純的進行說教授課,那么,教學效果和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層層遞進,為什么要讓爺爺奶奶高興,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目標呢。為了解決這樣倆個問題,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講故事和采訪的方式進行,在日常生活中爺爺奶奶是如何照顧我們的,還可以采訪爸爸媽媽的感受,以及年輕時他們為社會做出怎樣的貢獻。還可以扮演相關的角色,將自己的家庭生活展示在課堂中,在表演中感受如何讓爺爺奶奶高興,如何孝敬老人。當然教師還可以設計家庭調查的環節,讓學生們制作爺爺奶奶的愿望卡,為了讓爺爺奶奶高興,學生們可以幫助他們去實現愿望,了解心愿。這樣的方式突破了課堂教學的有限性,提高了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小學品德和社會課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和實踐價值,在未來的課堂實踐中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合理開發,關注學生的關注點,對課程的資源進行綜合的開發利用,使得課程資源真正的為學生所用,為課堂所用,教師還要尊重學生,讓學生參與到資源素材的搜集利用中來,學生可以規劃課堂活動流程。最后,課堂教學內容要在遵守課堂標準的基礎上,落實其實效性。
[1]鄭芝玲.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J].學周刊, 2014,(35):166-167.
尤境生,男,漢族,福建潮州人,福建省南靖縣第三實驗小學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思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