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青海師范大學外語系,青海西寧810016)
通過互相學習使框架明確化
——淺析細川太輔《通過學生互相學習使框架明確化——面向以共同學習為主的教育實習》
劉海燕
(青海師范大學外語系,青海西寧810016)
本文通過“交談”“教師個性的確立”“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老教師的參與”四個方面進一步解讀細川(2013)論文中提到的“相互學習”如何使學習框架明確化,以及實際實踐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旨在通過詳細的研讀將“相互學習”運用到日常教學中,并指導(dǎo)學生擺脫傳統(tǒng)的實習理念,在學校實習過程中利用“相互學習”達到預(yù)期效果,并且成長為一名有個性的教師。
互相學習;框架;對談
金子守在《從教育一線看教育問題》中指出,迄今為止的教育實習容易偏向于傳統(tǒng)的教育實習理念。也就是說教育實習只需要在實習學校好好上課,并以培養(yǎng)未來教育之星為目的。而細川則在《通過學生互相學習使框架明確化--面向以共同學習為主的教育實習》中補充到,實習生在掌握基本的指導(dǎo)學生技術(shù)的同時,自己主動的尋找適合自己個性的教育實習理念更加必要,并將共同學習這一行為研究用在實際的學生指導(dǎo)過程中。通過和同行教師的交談,建立協(xié)同關(guān)系的同時也將促進教師的自身發(fā)展。
就相互學習是否對兩個學生之前的學習框架產(chǎn)生影響,細川通過實際授課考察,在2012年發(fā)表的《新人教師的框架變?nèi)荨分薪o出了相同的答案。論文中提到通過實際授課考察,結(jié)果確實顯示相互學習而引起的變?nèi)荩瑫r也闡述了促使這種變?nèi)莓a(chǎn)生的背景。但是筆者認為即便此類教學試驗繼續(xù)開展,但也不能斷言一定會對教師以及來參加教育實習的學生產(chǎn)生影響。以下筆者就四個方面進一步細川談到的“相互學習”,力求準確的理解其對教育實習生以及教師和學生帶來的影響。
比起共同學習對實踐者框架產(chǎn)生的變?nèi)荩毚ㄔ诒菊撐闹懈訌娬{(diào)的是“交談”。也就是說把共同學習這一行為研究和日常生活相結(jié)合,通過交談將其滲透到教師中,并內(nèi)化之。通過這種環(huán)節(jié)的反復(fù),教師自身的教學生涯也將不斷的更新。
另外,實習生和教師之前通過協(xié)作學習和交談,最終可交換各種情報并共有其,從而真正的運用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不單局限在自己的班級,通過交談可以找出新的教育方法,同時也會讓教育實踐有質(zhì)的飛躍。當然,教師本身也將得到成長和發(fā)展。筆者認為除了教育實習以外,細川更希望在教育一線交流授課及課堂情況等等。當然并非所有的教育實習生和在校教師可以隨時隨地交談,所以這里也應(yīng)該將“如何開展沒有隔閡的談話”放入視野當中。筆者認為針對這一問題,教育實習生可以主動的向?qū)嵙暟嗉壍娜握n教師取經(jīng)或者實習學校可以定期舉行座談會,方便教育實習生以及新任教師和老教師的交談,從而達到真正的情報互換和共有。
對于新上任的教師而言,迄今為止的“教師印象”以及實踐過程中接觸到的對象尤為重要。通常新任教師都以這兩種概念為模板開始教育教學。教學過程中隨著反省迄今為止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同時,新任教師將確立自己的實踐課題和個性。這可以看做是從入職至今現(xiàn)有基礎(chǔ)上獨立性的強化,也可以說是一種修補和轉(zhuǎn)換。山崎準二在《教師生涯研究》中指出,造就教師個性有各種各樣的要素,其中教師本身的生活樣式和日常行為都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和學生的日常交流,同行教師之間的經(jīng)驗交流以及吸取老教師經(jīng)驗等等,都可以說是支撐教學活動的動力。從這些方面可見,要想真正確立教師的個性細川所提到的“交談”是必不或缺的。
細川在《國語教師的相互學習中對實踐力量產(chǎn)生的研究》一書的最后一章中指出,教師之間的協(xié)作學習這一行為引起了學生的變?nèi)荩罱K達到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的效果。同時還指出“共同學習這一行為引發(fā)了種種相互學習的形式,不光是教師,作為深化學生學習的方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隨著“學習-變?nèi)?學習-變?nèi)荨边@一循環(huán)過程,框架變?nèi)莓a(chǎn)生的基礎(chǔ)上相互學習也一并展開,最終與教育質(zhì)量的提高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銜接起來。
細川的論文中,以大學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的兩人畢業(yè)后也已經(jīng)從事了教師職業(yè)。通過研究對象的各種時期,也能看到相互學習對其的影響。只是細川指出不論實習學生和新任教師,對于“框架(frame)”這一概念的認識尚未有定論,而且實習學生通過學習經(jīng)驗應(yīng)該可以使框架明確化。但是這里筆者認為僅憑教育實習以及自己的內(nèi)部處理很難將所謂的“框架(frame)”明確化,所以實習過程如若有老教師的參與以及幫助,那么對于框架的認識以及確立會起到積極的幫助。這一想法僅限筆者的推測,還有望通過日后的實踐證實其。
盡管通過細川的論文可以明確相互學習確實促進了實踐者框架的變?nèi)荩且踩缂毚ㄋ赋龅摹案畹俟痰目蚣芨y變化”,如此一來實踐活動需要不斷反復(fù)的進行,在具體的時間過程中通過相互學習使框架產(chǎn)生變化,讓實習生發(fā)現(xiàn)自己,逐漸成長為一名有個性的教師。
注釋:
①「教育現(xiàn)場から見た教師教育の問題」(『國語科教師教育の課題』全國大學國語教育學會,明治図書,1997.11).
②這里的“框架frame”是作者翻譯。“frame”是美國哲學家DonaldAlanSchon提出的概念,“框架分析”具體指實踐者如何圈定問題和作用的研究。筆者認為“框架分析”可以看做是具體實踐中進行的一系列判斷.
③「學生の學び合いにょゐフレームの明確化―協(xié)働學習ァクシヨン?リサーチの教育実習に向けて―」ひつじ書房2013.5
④「初任期教員のフレームの変容」『國語科教育』72集,全國大學國語教育學會.
⑤『教師のライフコース研究』,創(chuàng)風社,2002.3,
[1]秋田喜代美.教育研究のメソドロジー[M].東京大學出版會, 2005.
[2]佐藤學.教育方法學[M].巖波書店,1996.
劉海燕(1984-),女,漢族,青海西寧人,碩士,青海師范大學外語系助教,研究方向:日本近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