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英
英語稱謂語中的性別歧視研究
□王慧英
引言:稱謂語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社交中用于稱呼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名稱,是人類必不可少的龐大的特殊文化系統,在人際關系中發揮著特別重要的作用。本論文以稱謂語視覺探析英語語言中所表現的男性稱謂語的專權性、女性稱謂語的附屬性、男女稱謂語語義的不對等、社會稱謂語的不對稱性、男先女后的語言排序、稱謂語聯想意義的性別差異、英語稱謂語中對女性的賤稱或蔑稱現象、女性稱謂語詞綴的性別差異性等方面的性別歧視現象。
在英語稱謂語中,男性和女性稱謂語存在的差異性以及語義的不對稱性,均體現著對女性的性別歧視。Fasold.R認為,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都有著特定的語言稱謂系統,反映著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稱謂語也是男女在社會生活中固有的角色、身份、地位及歷史文化沉淀在語言中的具體體現。因此,英語稱謂語不僅反映男女性別的差異性,而且蘊藏著對女性的性別歧視。雖然任何語言本身并不存在性別歧視,但卻反映其所處的社會背景和價值取向。這正如NessaWolfson(1989)所說,性別歧視的語義可詮釋為男性和女性兩個基本范疇,女性稱謂語是否定和貶義的,而男性的稱謂都是肯定的褒義的內涵。所以,在大量英語稱謂語中,女性稱謂語的語義空間相對于男性來說是如此的狹窄,并且在不同程度上被烙上了劣勢的語言標記。
1.男性稱謂詞蘊涵的性別差異——專權性
男性稱謂詞的性別內涵——專權性,即男性可泛指人類,內涵語義寬廣,而女性稱謂語義內涵語義狹窄。P. H.Smith(1985:48)以為,在英語中通常用男性代詞he、him、his,名詞man和mankind泛指廣義的人,不僅指稱男性也指女性,即大量詞匯以無標記的男性詞匯為中心為主體,可指男性也可兼指女性,女性卻被忽略遺忘,且女性詞都不能兼指男性。在人群中只要有男性存在,就用they來稱代。人類雖然是女人所生,卻不用母體詞表示人類,而用man表示,并且大寫Man,He等則指萬能的上帝、造物主。歷史用history表示,卻從不用her-story表達,好像人類歷史是由男人的故事編寫而成,而不是女人的故事。Spender在1985年就提出,男性始終占社會統治地位,導致女性一直被動地處于劣勢話語地位。以男人借指人類的一貫表現是最直接地剝奪了女性在語言中的身份、地位和角色。女性被輕視忽略和隱沒的嚴重現象,是對女性歧視在語言上最直截了當、最鮮明突出的反映。
2.女性稱謂詞的性別內涵——軟弱性
女性詞有girl,female,lady,woman等,其內涵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但無論如何變化,都會給女性以軟弱無知等內涵意義,女性不該為社會的主流。girl原意指年輕女子,在現代英語里指小女孩,在古時有年輕漂亮純情可愛的積極含義,可如今卻帶有年輕無知的黃毛丫頭等消極含義。在美國,女接待、女秘書等會被稱為girls。女傭人不管年齡有多高輩分有多大統稱為girls。丈夫稱老婆為my girl。另外,girl包涵有不尊敬和侮辱等貶義,如joy/play girls等。lady原本是對貴婦人或有修養的婦女的尊稱,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卻和madam同意,尊敬之意一去不復返,被淪落為平民化的woman。如a cleaning lady,an old lady等。更有甚者,現在lady卻成了不良女人的委婉語,如lady of easy virtue,lady of the night,lady of pleasure等等,lady內涵意義被降格。相比之下女人更愿意接受woman這個稱呼,而不是lady;但woman本身就有被貶低、被否定的文化內涵,是由woe-man憂傷的人演變而來,女人被認為具有情緒化的人。現在人們提到woman,就會想到frail脆弱,Maternal母性,moody喜怒無常,sentimental多愁善感等;而且女人還是料理家庭的能手,如Laundry洗衣,cooking做飯,sewing做針線活等。男人還總是把woman作為自己的性伙伴Sexual/kept women,生養孩子的工具having children來對待。女性詞匯皆有柔弱鄙視等內涵。
3.男女稱謂詞的性別差異
從表層上看,稱謂語只有性別區分,但從深層的語義分析,男性稱謂或頭銜幾乎都擁有肯定的和褒義的內涵;而女性稱謂有著被否定忽視、被歧視甚至被侮辱貶低等意義,內涵比以前降格了,這是對女性極大的不公正。英語姓名內涵的性別差異性。姓名是一種社會標志符號,是一種最重要最基本的區別人與人之間的稱謂。英語姓名包括名子、中間名和姓三部分,有著獨特的西方文化內涵,反映著人們的美好愿望和時代風貌、社會心理、民族信仰和文化習俗等豐富的內涵。女性名多以象征端莊美麗、優雅賢淑和活潑可愛等詞匯:Diana高貴的月亮神,Lily純潔高貴、優雅寧靜的吉祥花百合;Susan優雅親切而的美女。男子取名則象征尊貴雄健、勇敢果斷有成就等意義:Aaron巍然的高山;Arno雄鷹;Erwin大海;Lewis人民保護者;Michael救世主;Peter意志堅強;Ulysses英雄;Wayne北斗七星。英語姓名不但能區別性別,而且還反映男女社會地位上的高低。
4.社會稱謂詞語義不對稱所含的性別歧視。
在西方文化中,對女性的性別歧視在《圣經》中早就經典詮釋過了,上帝造女人的原因是怕男人孤獨,用男人亞當身上的一根肋骨創造了女人夏娃,說明女人是衍生而來,為陪伴男人而存在,只是點綴和裝飾而已。這就注定了男性擁有權力和統治地位,女性是弱勢群體。如婚姻狀況是個人隱私,但在英語中女性隱私權卻受到徹底地侵害。Miss冠以父姓,稱呼未婚女孩,用Miss+父性,女隨父姓且世代相傳;已婚女性用Mrs.或Lady稱呼,只能用Mrs.+夫姓,用夫姓取代父姓。但不管女性姓氏怎么改,都只能或隨父姓或隨夫姓。Mrs.和Miss對女性的婚姻狀況徹底暴露,沒了隱私權。在西方的婚禮上,牧師莊重地稱man and wife新郎和新娘。結婚的男人不必煩惱,婚前婚后都是man;而婚后的女人就變成了wife,就連撒切爾夫人也不例外。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所屬關系,暗示了女人是丈夫的附屬品,在婚姻生活中處于被動地位,也恰當地反映了婦女在西方語言中的劣勢。美國法律竟然規定,婚后女人必須改為夫姓,既使離婚也應保留,非經法庭判決,決不可恢復女姓。若男人先逝,女性姓名中仍留夫姓,有一種陪葬的意味;就是改嫁,仍留前夫姓于中間,并在后面加上現任丈夫姓氏。表明婦女婚后的一切是隨男人來定,男女擁有平等權是不可能的。如今,Ms.女士不必顯露婚煙狀況,但是當以妻子身份露面時,就得用Mrs.表示。再如:Lord與Lady,lord閣下,一直是對貴族君王等男性的尊稱,還有主、上帝等義項,象征著尊貴與威嚴等。與之對應的Lady如上文所述,淪為普通女人,如the old lady家母等。Sir與Madam,兩者不與姓氏連用,對陌生人間可以用sir和madam互稱。sir是對男人的尊稱,常用于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學生對師長。相對應的madam,其尊稱的原意已降格為修女,甚至指被男人包養的情人等貶義。Bachelor和spinster,社會對Bachelor單身漢和spinster老姑娘的理解卻是天壤之別。認為bachelor單身是因為有理想,有先立業后成家的志向,擇偶標準高,以快樂的單身貴族自居而未婚等,沒有任何的貶義。且bachelor有學士等義項,是資深學歷的象征。但對spinster卻刮目相看,認為女人未婚因為有生理或心理缺陷而對男性沒有吸引力,幾乎相當于old maid/maid老處女,錯過了青春年華,被人們同情、嘲諷、貶低和侮辱等感情色彩。Governor與governess,Governor意為管理者等,governess卻降低了身份,除了有女統治者的意義外,還有女家庭教師、女保姆之意。與courtier朝臣對等的courtesan則降低為高級妓女之意。King和queen,King指國王,是最高男性統治者的至尊稱謂,后來該詞用于頂尖人物,即老大、做事最出色有成就的人,依舊是褒義詞,如a tea king茶王等。Queen女王,本是與King相對,后來意義被降格,泛指紅顏至尊。更有甚者,queen被貶義為情婦或扮假娘兒們角色的男同性戀者。另外男女職銜稱謂也不對稱,傳統上由男性名詞表示職業,而忽視了職業女性。一些職業并非男人特殊專有的領域,卻被男性詞匯壟斷。如doctor醫生、lawyer律師、judge法官等職業詞。必須在男性詞匯前加上女性詞才能表示職業女性,如a female judge等。有些女性職業詞如baby-sister保姆等,并不存在相對應的男性詞匯。男女教授的稱謂有所不同,男教授則用professor或Dr.后面加上姓表示,如Dr.Smith(斯密史教授),而女教授通在教授前加上女性姓名,如Dr.Smith Mary(斯密史瑪麗教授)等。這充分說明無視女人存在或貶低女性的社會地位與價值。
5.男女稱謂詞序排列中的性別歧視
男女稱謂詞的詞序反映了性別歧視。英語一般先說男人再提女人。如Adam and Eve亞當和夏娃,brothers and sisters兄弟姐妹,king and queen國王和王后等等。以男人為中心為主體,把男人當作主角女人為配角這種司空見慣的次序,恰恰反映了男性強權語言,這正是對女性文化語言的閹割。詞組Ladies and Gentlemen雖是例外,其中ladies可以換做women,但是gentleman不能用man代替。Ladies first女人優先,既表現了男人對女性的憐憫之情,又表現出男人溫文爾雅的騎士風范。但這種表面現象并不代表女性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這種本來就有著特殊的語義內涵,其背后深藏著英語文化傳統和社會習俗所定型的“女性隱型弱勢”語言現象。
6.稱謂語聯想意義的性別差異
女性稱謂語的聯想意義是指當把某些詞語聯想起與之某一特性相關聯的女性,這是受所處的社會環境、道德和文化的影響,也反映了對女性的歧視。女性與動物的聯想。常用動物的缺點來比喻女性。如bitch母狗比喻脾氣壞的女性;年輕女子被稱為birds、cats等;失去魅力的老女人為cows和lioness母獅等。此外,用同種動物比喻男女也會令人產生截然不同的想象,比喻男性暗示主宰性和征服性,如tiger,bear熊等。用greymare母馬來比喻悍婦。an imposing dog令人敬慕愛戴的男人,指女人卻含有兇悍粗暴的女人。女性與食物的聯想。用各種甜心、清新的水果或蔬菜來比喻美女,如Apple pie,cake, cookie,honey,peach,cherry,sweet等。男人稱心儀的女人會為My good food/dish,Delicious woman為秀色可餐的靚女。這種稱謂同樣體現了對女性的貶低和歧視。正如Spender(1980)對tart果餡餅的解釋,本意表達令男人愛不釋手或溫柔體貼的女性,但已轉變為充滿性感和誘惑的妓女。女性與生育的聯想。評價一位女性根本不像評論男性那樣,可以公平地從工作能力與社會價值來評價,而主要是從女人的生理和家庭方面來定位,如to father/to create創造,to mother/to nurture哺養。當人們談論一位孩子的母親時,會把焦點集中在為人母角色上:biological/birth/natural mother生身母親,single mother單親母親,unwed/bachelor mother單身母親等。
7.英語稱謂中對女性的賤稱或蔑稱現象
英語稱謂中存在著大量的女性賤稱或蔑稱詞匯,象征了一種男權話語。據Spender(1980)統計,用于女性的賤稱或蔑稱詞有220個,而男性的卻僅有20個左右。這種對女性的稱呼具有輕慢不尊敬,女人并不歡迎。英語中小女孩兒用spring chicken,已婚女性為wife,mother,Mrs.,妻子用betterhalf,old hen老婆子。女人社交性聚會hen party,stag party男子社交的聚會;hen-pecked men怕老婆的男人,ball and chain、Lady of the house妻子;skirt裙子指青年女子,doll洋娃娃指美人。男人可對一切女人昵稱親愛的honey、sweetheart、darling等;但年輕女性卻不能這樣回應男性,只有老婦人才能這樣昵稱。服務生稱呼女人為dear,男人為sir。最不能容忍的是,對女性的賤稱與性掛鉤:broad女人,slut壞女人,tramp蕩婦, harlot淫婦,swinger/fast woman蕩婦,hooker/street girl/ whorl妓女等。透過這些不良詞匯,可審視英語稱謂語蘊含著嚴重的性別歧視。
8.構成稱謂語的詞綴和詞根的性別差異
男性名詞是構成英語詞匯的主體,而在其后加上以-ess,-ette或–trix等女性后綴構成女性詞,就體現了女人依附于男人,甚至暗指女人身份低微多余常被忽視的內涵。如actress女演員是actor加-ess構成的等。另外,以男性詞為主體作詞根組成復合詞和詞組,也體現出嚴重的性別歧視。如復合詞:mankind人類,master key萬能鑰匙,masterpiece杰作,chairman主席等。詞組如:圣誕老人Father Christmas,而非Mother Christmas;領袖或長者用father figure,而不是mother figure;時光老人father time,而不是mother time;forefathers祖先,而不是foremothers;the United Kingdom聯合王國,絕非是the United Queendom;至尊榮譽的英國桂冠詩人用Poet Laureate取代Poetess Laureate等等。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一提到身份高貴的成功女人,就必須在成功職位前加上女性詞,充分表明從根本上無視女性社會地位的存在。
以上論述表明,在英語語言稱謂語中,對女性性別歧視的現象簡直是無孔不入,深刻反映了英語語言文化對女性的不公平待遇,是對女性的偏見,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英語語言陋習,是男性話語強權下男尊女卑的真實寫照,充分揭露了男女根本不可能平等。然而這種語言現象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人們長期使用英語語言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和本民族文化歷史、傳統民俗、社會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密切相關。如何根除這種性別歧視的畸形語言現象,是值得發人深思的嚴重問題。
(南通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