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然
音樂教育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性
■孫浩然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為迎接21世紀知識經濟和國際激烈競爭的挑戰、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決策。高等院校實施素質教育,是社會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迫切要求。素質可理解為在人們的先天生理基礎上經過后天教育及社會環境的影響、由知識的積累內化而后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素質。人的素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業務能力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創造性素質等。其中,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人文素質是基礎,業務素質是本領,身心素質是本錢。素質教育,要求受教育者不僅僅要學好本領、學會做事,而且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僅要知識廣博、技藝精湛,而且要做一個情趣高雅的人。
作為基礎的人文素質,其內容豐富,包括文學、歷史學、藝術、心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等等。本文將就藝術教育中的音樂教育在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重要性作一探討和闡述。
美國著名教育家赫伯特·齊齊哈佩爾博士說:“學習音樂不僅是為了藝術,為了娛樂,而且是為了訓練頭腦,發展身心,在這方面音樂是非常重要的。音樂教育是提高大學生感知能力、鑒賞能力、創造能力、創新精神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之一。它對大學生的品德、智力、身心等素質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一個正在大學學習音樂的當代大學生,我對音樂教育在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方面的作用有著深切的體會。比如,通過合奏課訓練,極大地增強了我們的團隊意識、培養了我們團結協作、吃苦耐勞、不畏艱難的進取精神。同時,在培養我們的審美能力、想象力、創造力等方面,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我國古代,“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所謂的“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由此可以看出,音樂在那個年代已是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孔子認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樂可以修內,禮可以修外”,“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孔子的音樂教育觀點,對我國歷代的音樂思想的形成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指出:“音樂教育比其他任何教育都重要”,他認為音樂可以美化人的心靈。古希臘另一位哲學家認為:“音樂卻能改變靈魂的品質,既然它具有這種力量,我們就一定用它來培養青少年一代”。我國在“五四”運動前后,蔡元培先生曾指出“五育并重”,“五育救國”的主張,積極推動了我國藝術教育的發展。美育,也就是提高人們的審美教育,它通過人們對自然以及生活的藝術美的感受鑒賞,來表現、培養及創造人的審美能力。
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盡管各個國家的國情不同以及音樂教育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作用也是不盡相同,但音樂教育作為實施美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無可置疑的。
作為一名高校學生,在學校民樂團擔任演奏員,憑著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的追求,經常參加樂團的排練和演出活動。結合自身在學校多年的音樂演奏、實踐經歷和體會,下面將著重探析音樂教育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作用。
我們民樂團的學生來自不同年級和不同專業,有著不同的年齡和性別,大家憑著對音樂的熱愛走到一起。我們憑借著不同的知識結構,對同樣的音樂作品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這對提高我們的音樂涵養起到相應的促進作用。樂團是我們學生形成集體意識及為他人服務的基地,一個樂團要維護協調統一,其成員之間必須有共同的行為和準則。同學們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平時更多的習慣是他人為自己服務。而在樂團,需要大家團結協作走在一起,需要一股凝聚力。在排練中的合作,同專業演奏不僅動作要整齊,音準要統一,在專業角度上要從嚴要求自己,而且還需互助友愛,每個演奏員都必須擺正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彼此之間必須相互合作,共同進步,合奏才能真正完成。總之,在樂團里我們每人對集體都負有一種責任感、義務感和集體榮譽感。又比如,在樂隊排練中,我們不僅要用耳朵聽其他聲部的音樂,還要用心去感受音樂內涵,這樣才能更好地塑造音樂形象,這樣演奏才能達到真正的完美。通過合奏課,極大地培養了我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因為,合作需要彼此的默契,演奏好一首合奏曲,需要全體演奏員的共同努力。音樂對大學生德育的培養
音樂是情感豐富的藝術,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能夠培養人們的思想感情。音樂教育對德育的作用是通過優美動聽的音樂來產生的,音樂能給人帶來積極向上樂觀的態度以及開拓進取的奮斗精神,昭示著人們崇高的思想和高尚的品格。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人們在音樂訓練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比如,在演奏《三門峽暢想曲》時,演奏者不僅要了解樂曲什么地方應該如何演奏,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每一段落中作者要表現什么。如遼闊的引子、活躍的快板、抒情的中板、富有激情的小快板、尾聲等。從而使演奏者了解并體會到這首樂曲所要表達的內容。如:水庫修建成了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樂曲豐富的內涵,使我們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動,增強了我們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這首作品是時代性的一支號角,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而這一切,確是通過音樂演奏,促使我們這些學子對社會主義祖國溢滿了無限的熱愛之情。
我國民族音樂蘊藏著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的獨特氣質。如《江河水》《新婚別》《長城隨想》《漢宮秋月》,這些音樂作品本身具有民族特色,通過演奏這些作品,便會熟悉熱愛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并能深入地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比如我們在演奏《田園春色》、廣東音樂《步步高》等樂曲時,那積極向上的情緒,優美的田園的風光,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們身心的發展,讓人們更好地健康成長。
在音樂演奏訓練過程中,無疑會經歷很多困難、坎坷、挫折。學習過程中,很多時間我們都是在練習枯燥的技巧中度過的。堅持訓練必須具有耐得住寂寞、受得起挫折打擊的堅韌,久而久之,頑強的執著勁兒才能逐漸形成。通過音樂訓練培養了我們嚴謹、勤勉、謙遜以及頑強的意志品質。2014年5月江蘇省第四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在南京拉開序幕,各種活動都緊鑼密鼓的開展著,舉辦藝術展演的活動是對我們大學生文化藝術水平的一次大檢閱,它為大學生提供了展現青春風采以及精神風貌的舞臺。平時在訓練中我有一個夢想,就是在展演活動中希望能取得好成績,這也同樣是我們樂團每一位同學的夢,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遇到過很多困難,我認為通過參加比賽,可以使自己得到磨煉。我把自己比作一把倚天劍,在制造過程中需要反復地在磨刀石上磨,在烈火中煉。在準備過程中,訓練非常辛苦,也得到了許多老師的指導,這一個階段樂團演奏水平進步很快,這是“磨”的過程。比賽的演奏過程中我們全都全力以赴,全身心的投入,經受了專家、老師們最嚴酷的眼光的挑剔,接受了最苛刻的檢驗,當時,我們雖如“芒刺在背”,卻最大限度地激發了我們的潛能,這是我們得到“煉”的過程。經過這樣的磨和練,我們脫穎而出,美夢成真,獲得了第一名。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未來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音樂教育能開發人們的潛力、增強人們的修養,凈化人們的心靈、美化人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挖掘人的潛力,幫助我們找到自我、挑戰自我、追逐夢想、實現夢想。我深深體會到,音樂教育極大地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