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欣
?
抓課堂,抓教材,抓“寫點”
□周佳欣
語文世界實在是魅力無窮,語文老師大多是才華橫溢,語文課堂往往是精彩紛呈,但作文教學卻總是遺憾多多:課外閱讀是無法實現,關注細節是不敢奢望,感悟生活是天方夜譚……諸多遺憾最終讓我們的學生寫出的多是東拼西湊、無真情實感、膚淺平庸的作文。
咀嚼著這樣毫無營養的作文,語文老師心中涌起無限的悲哀!悲哀之余,老師們多是把遺憾產生的原因歸結于學生重視語文的程度不夠,抱怨他們課上聽得熱鬧,課下就人走茶涼。但從我們自身來看呢?受中、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大多數語文老師比較注重的是落實雙基,所以課上講解傳授知識,課下就多是布置知識清理、鞏固、運用之類的作業。這樣做固然是落實了雙基,但一陳不變的作業形式沖淡了學生的語文興趣,各個學科紛至沓來的作業占據了學生緊張的課余時間,學生們在課堂上好容易培養出的一點語文素養就這樣悲壯地被掩埋掉了。
抱怨、追究責任都不能幫助我們走出作文教學的困境,當下老師們更應該做的是花時間、下功夫想想如何正確、有效地抓好課堂、抓住教材、抓準“寫點”,全面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興趣及能力。本文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既然我們清楚課下學生的課外閱讀是很難實現,關注細節是不敢奢望,感悟生活是天方夜譚,那么我們必須明確:閱讀與寫作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在我們的語文課堂!
然而課堂45分鐘,既要完成必要的教學任務,又要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這談何容易啊!不容易并不代表做不到,只要老師們下深水研究、吃透教材,抓出每篇課文的亮點,學課文時提綱挈領引導學生抓住亮點,品課文時靈活轉換變亮點為“寫點”,就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課堂45分鐘達到閱讀與寫作兼顧的雙重目的。
“學一篇課文,學一點方法(寫作方法)”這個理念一直貫穿在我的教學實踐中,也切實有效地幫助我培養、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其實語文教材的內容十分豐富:中國古典小說,中國現當代小說,外國小說、中國現當代及外國戲劇、古代戲曲、古代散文應有盡有。每一篇入選教材的課文都有其閃光點,如果我們的教學只關注作家、作品、結構層次、內容主旨……我想不僅學生會聽得興趣索然,怕是連老師自己都會教得厭煩無比吧!所以一定要動腦筋、下功夫找到、抓準每一篇課文最具代表性的閃光點,既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與寫作的興趣。
比如在學習小說時,梳理故事情節、揣摩人物形象、分析環境描寫是必不可少的學習環節,但小說中獨特的人物描寫是一個不容錯過的亮點。
《藥》一文描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特別是康大叔這個人物引起了學生們極大的興趣,于是我就引導學生去研究魯迅描寫這個人物形象的方法。待學生討論并得出結論后,我化“亮點”為“寫點”:讓他們運用所學的的動作、肖像、語言等描寫方法,刻畫出一個“食堂搶飯高手”的形象。話題是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方法是剛剛新鮮出爐的,寫起來自然是手到擒來、得心應手了。寫完了交換學習一下,方才知原來身邊有如此之多的“搶飯高手”和寫作高手啊!《項鏈》、《陳奐生上城》等小說中又有不少的精彩的心理描寫,同樣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寫點小段落,不求字數多,只求明方法、活運用、抒真情。
《長亭送別》、《哀江南》、《赤壁賦》、《滕王閣序》等文章的作者在景與情中自由穿梭、游刃有余,留下不少千古流傳的名句,可以說篇篇文章都是我們景仰的高山。在課堂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亮點——經典句子,從“讀”到“背”到“品”到“回味”。等到學生們品得意蘊無窮時,我再化亮點為“寫點”,請他們動筆將這些經典句子擴成一段100—200字的散文小片段,完成之后讀其習作,真是不乏優秀之作!
很多時候學生在課堂上了“聽”、“說”、“讀”了課文之后就會有一些感想,語文教師一定要及時捕捉到課堂上學生的“感”,再抓準教材課文中的寫作亮點,引導學生“有感”就“發”。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及時展現了學生的思維火花,更大大的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至于在課上不能完成的寫作訓練,可以先在課上設計成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討論、交流,課下就可以鼓勵學生將課堂上得到的一些感悟整理、形成文字,無形之中就把課堂上形成的語文氛圍延伸到了課外。
梳理于此,我不禁有感而發:“身在荊山須識玉”,我們天天接觸學習的教材正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資源寶庫。只要我們語文老師善于深入挖掘教材,完全可以從語文教材這座資源寶庫中獲取學生寫作所需的語言、素材、技巧、情感、思想。寫作訓練,又何必次次長篇大作?何必動輒花上一兩節課時間專寫作文?只要有“感”就可“發”,不在乎字多字少,只在乎真情流露,曾經寫過!厚積薄發,終有一日經典小片段會匯成精美大作文!(綿陽中學育才學校)
引言:語文世界實在是魅力無窮,語文老師大多是才華橫溢,語文課堂往往是精彩紛呈,但作文教學卻總是遺憾多多。如何解決?如何應對?只有抓好課堂、抓住教材、抓準“寫點”,才能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