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衛
摘要:2002年在謝橋煤礦東二采區三維地震勘探工作時,中間資料解釋發現了“疑視陷落柱”,由于在淮南礦區在此之前從沒有發現過陷落構造,對兩處“疑視陷落柱”構造未能作肯定的結論,為此,淮南礦業集團進行了地面鉆探,井下打鉆以及巷道驗證等工作,最終證實陷落柱構造存在。
關鍵詞:陷落構造;鉆探;特征;分析
一、淮南煤田陷落構造的形態特征
(一)平面形態
從三維地震資料分析,謝橋礦1#陷落柱頂部發育到11-2煤,在8煤層的平面形態為橢園形,長軸近南北向,直徑280m,短軸近東西向,直徑200m。2#陷落柱呈串珠狀,其延展方向為NNW由三個相對較寬的陷落區組合成長條狀,走向上寬窄不一。
(二)剖面形態
從三維地震的時間剖面看,謝橋礦1#陷落柱基巖段為一上小下大的錐形體,T4、T3波由深部的波形散亂,到淺部的不連續間斷。錐體間T4、T3等波與外不連續。時間較錐體外側明顯滯后,反射波的間距越往深部差值越大。陷落構造周圍的煤層由于受牽引作用,均向陷落構造中心傾斜,垂直方向上上窄下寬,下陷落差10~30m。
二、鉆探驗證情況
在謝橋礦1#陷落柱范圍內施工的補Ⅱ5驗證孔資料,發現地層有下掉的現象,11-2煤底板之上地層下掉距離較小,11-2煤底板之下地層下掉距離增大;在孔深378.00~758.10m范圍內,隨著深度的增加,巖層的破碎、無序程度也隨之增強;地層與鄰近補Ⅱ2孔相比較,整體下降14~38m。
從補Ⅱ5孔鉆探取芯、簡易水文觀測、孔內異常情況以及數字化測井等方面分析,該陷落構造與補Ⅱ線上的補Ⅱ2孔實際揭露的地層相比,有明顯差異,異常情況突出。在陷落構造南部,距陷落構造邊界最近距離為120m,和補Ⅱ5孔相距256m;補Ⅱ2孔揭露煤系地層的13-l煤至1煤,終孔層位為1煤底板。補Ⅱ5孔位居陷落構造中心部位,揭露煤系地層的11-2煤至1煤及石炭系的C31灰巖,終孔層位為C33灰頂板。兩鉆孔同在一條剖面上,具有很好的地層對比性。
陷落構造內泥巖及砂巖等均受力并產生嚴重破壞。其強度已大大降低;同時鉆孔在施工過程中有掉鉆現象、垮孔及掉塊嚴重、經常卡鉆;井徑曲線顯示:35%左右孔段的孔徑大于200mm,5%左右孔段的孔徑大于500mm,并超過測井儀器有效施測范圍。綜和分析陷落構造內巖石屬極不穩定類型。
三、井下巷道實際揭露陷落柱情況
謝橋2#陷落柱:井下順槽揭露的陷落柱及影響長度約230米,其中80米為全巖。揭露的陷落柱東邊界陷落柱特征明顯,破碎帶內為1米以上的細砂巖塊、粉細砂粒及泥土充填,呈松散堆積,且較潮濕。
工作面揭露陷落柱內部堆積物特征:
①柱內巖石破碎,多具有棱角大。
②柱內巖層均為上覆巖層,在柱邊常見8煤頂板巖石。
③充填無多于泥、砂物或煤泥,充填于巖塊之間。
④柱內壓實程度較密實,半固結。
⑤巖塊表面或充填物空隙間之間常見水銹痕跡。
⑥孔隙間常見黃鐵礦結晶體。
⑦含水性弱,基本不導水。
四、陷落構造內異常情況分析
第一、從巖性特征分析:淮南地區陷落構造內整體巖層受力擠壓現象明顯,泥巖松軟,砂巖呈短柱狀或卵石狀,但未見斷層角礫巖,井下揭露柱內巖層均為上覆巖層,在柱邊常見8煤頂板巖石,故不是斷層構造引起的。
第二、從發育層位和地質剖面上分析:目前淮南地區發現的陷落構造,發育層位一般從11-2~1煤以下,陷落構造基巖段地層整體“塌陷”趨勢明顯,“塌陷”深度為14.25~38.15m。隨著深度的變化,由于“塌陷”的面積不一樣,其對巖石的影響程度不一樣。根據目前地面鉆孔資料將其“塌陷”從下至上分為三個區帶:
第一區帶:孔深為758.10m(1灰)以下巖層,屬較大面積的整體“塌陷”,因此巖石基本保持原巖的面貌,層理清晰,巖石完整。“塌陷”深度34m左右。
第二區帶:孔深為11-2煤底板至758.10m的巖層,因整體“塌陷”面積相對縮小,陷落構造內所有巖層受力擠壓,造成巖石變形破壞,泥巖變形失去原巖面貌,砂巖破碎非常嚴重,而煤層具有緩沖外界作用力的特點,除煤質上稍有變化外,其層位、層間距基本正常。“塌陷”深度34m左右。井下揭露:柱內巖石破碎,多具有棱角大,巖性均為上覆巖層,在柱邊常見本煤層頂板巖石,巖塊之間為泥、砂物或煤泥充填,巖塊表面或充填物空隙間之間常見水銹痕跡,孔隙間或砂巖塊表面常見黃鐵礦結晶體。柱內壓實程度較密實,半固結。
第三區帶:孔深387.00(基巖面)~11-2煤底板的巖層,“塌陷”柱體面積較小,由于允許“塌陷”空間體積的縮小,因此其“塌陷”深度僅為14.25m左右,這和該陷落構造內風氧化帶相對較厚基本統一起來。
第三、從陷落構造內所取巖石的裂隙分布、裂隙發育程度、裂隙產狀上分析,并和其它正常巖石比較,其接受外界作用力的性質是不一樣的。
第四、水文地質特征分析:見C31灰巖前(孔深378.00~ 755.35m)煤系地層,孔內干燥無水,說明其為一獨立的水文地質單元。水平上與附近煤系砂巖含水層不產生水力聯系;垂向上各砂巖之間的煤與軟泥巖具有隔水作用。見C31灰巖后,孔內水位上升至485.00m后穩定,說明陷落構造內太原群灰巖又是一個水文地質單元,其水文地質情況不清。(灰巖含水層向上涌水,而煤系砂巖含水層吸水,在孔深485.00m左右水位形成動態平衡,只是一種說法)。
五、結束語
三維勘探在淮南礦區首次發現陷落柱,對研究淮南礦區的構造發展史、防治水工作以及安全生產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鉆探驗證的基礎上,淮南礦區潘三礦12318工作面也揭露了陷落構造,進一步證實淮南礦區存在陷落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