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虎+王用兵+楊壽剛+李冬
2011年8月,陳加封背著行囊走進了江蘇省東海縣桃林鎮黨委,開啟了大學生村官的生活。
“那時候,我什么都不懂,先被安排在鎮農村環境整治辦公室。”鎮黨委沒有直接將陳加封派駐進村工作,是怕他在村中“栽跟頭”,讓他在工作中先掌握鎮情和村情。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2012年7月,陳加封到關汪村任支部書記。
先治村風
“這個村基礎非常薄弱,村風不好,上訪比較多。”上任第一天,陳加封高中同學的父親就告訴他,“你趁早不要趟這渾水,抓緊調回鎮里去。”“不行!我要試一試。”陳加封回答。
為扭轉村風,陳加封一連用兩個星期的時間走訪了村里30多名黨員,逐一聽取他們治村的經驗。走訪之后,他梳理問題,并剖析根源。“實際上,村民有些矛盾就是村干部不想處理,或者沒有站在公正的立場上去處理,才導致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對此,陳加封每天騎著自行車走村串巷,對村民存在的矛盾進行實地了解,兩頭解釋。對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就聯系相關部門,圍在一起解決。一個矛盾化解了,再化解下一個矛盾……就這樣,陳加封在兩年的時間里,先后處理村民之間的矛盾50余起。“我光在村里跑的里程就達到6000多公里,關汪村無論是村民家里還是地頭,沒有我沒去過的。”陳加封看到村民們和睦相處,也爽朗地笑了,“在家的每個村民,不僅他們認識我,我都能認識他們。”
“一個村的發展,離不開村民的支持,如何讓村民積極參與,那必須做事要公開公平公正。”清晰的思路說明陳加封在探求一條治村之路。
在實際工作中,陳加封了解到全村的大部分年輕人都在外打工,村里很多工作難以開展。比如,新農村合作醫療每年都是1月之前收,但很多村民春節才能回家,導致村里需要先墊付大量的現金,只能由村干部先墊著。“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家里的信息導致的。”陳加封說。為讓村里的信息及時傳達到村民的耳朵里,陳加封專門創建了關汪村網站,把村里開展的工作以及上級的政策法規都在網站上公示,比如修路建橋、征兵宣傳、秸稈禁燒等。這一招果然起效。2012年年底,新農村合作醫療由上一年度墊付2萬元減為3800元,秸稈禁燒工作也開展順利。有很多人還在網站上就村級規范化建設、村中道路硬化等涉及村集體發展的事項留言、建言獻策。
后領致富
村風扭轉過來了,接下來就要帶領村民致富。陳加封又動起了腦筋。“我們農村有的就是土地,我要在土地上做文章。”陳加封利用村中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成立了東海縣家豐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并擔任合作社理事長,首期流轉出6.6公頃耕地,通過“村官+團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新型模式,帶領村民種植了中草藥白術和玄參。為提高種植技術,陳加封經常向縣里的專家取經,還經常電話請教南京農業大學的教授,學習中草藥種植技術。如今,關汪村中草藥種植面積擴大到了33公頃,每公頃效益突破了75000元,共帶動205名合作社成員共同致富。
陳加封還帶領村支“兩委”干部,通過向上爭項目、跑資金,先后新修了村中4條水泥路,改建1座危橋,新建村民服務中心,讓村容村貌得到“大變臉”。
再富精神
村民腰包鼓了,精神也要富有。2013年,陳加封看到村里不少人喜歡吹拉彈唱,就通過多方聯系,拉到贊助18500元,在關汪村舉辦了全市首屆村級農民春節聯歡會,村民自編自導,自娛自樂的節目,讓老百姓們樂得合不攏嘴。75歲的李奶奶動情地說:“嫁到關汪村50多年,經歷了6任村支書,沒有見過比這大學生干得再好的村支書。”
如今,關汪村也從4年前的上訪村變成了現在的信訪先進村,連續兩年獲得鎮信訪穩定先進村;2014年度,關汪村還在全鎮21個行政村考核中由18名上升到第3名;2015年,關汪村還獲得了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獎牌。而這一切變化,陳加封整整用了3年8個月,共計1335天。
今年3月份,陳加封又被鎮黨委調任到白嶺村任支部書記。
“是這塊土地讓我的青春得到了鍛煉,也是這塊土地讓我收獲頗多。”陳加封慢聲慢語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