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君
[摘 要]農村作文教學要活用教材,讓題目具有開放性,讓作文貼近農村學生的生活;要讓學生學會采擷生活浪花,并注意學生的觀察和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之美,引導學生喜歡寫作,從而使學生“用我筆寫我心”,寫出農村特色,寫出希望與自豪,并從中獲得快樂。
[關鍵詞]農村;題目開放;生活體驗;貼近生活;獲得快樂
在農村小學工作中,我常發現很多學生怕寫作文。有的學生在教師置了任務后左思右想總開不了頭;有的學生為了湊字數,胡亂拼湊。我也會發現很多學生的作文會給我似曾相識,如出一轍的感覺。有的教師說是因為現在的學生是獨生子女,在家做的事少;有人說為了安全,學校組織的社會活動極少;有人說因為是農村,相對城里的學生來講見識更少;還有人說是因為要應付考試,學生寫不出來時,教師引導學生套寫作文。歸納一下,似乎就是學生生活單調和為應付考試兩大主因。我認為,這些認識有些片面,為了考試而寫作更是不可取的。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如果寫作能力提高了,語文綜合素養提高了還需要套寫作文嗎?還擔心寫不出好作文來嗎?我認為,農村作文教學要讓作文貼近學生生活,要讓生活成為農村學生作文的寶庫。那么,如何利用農村這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呢?通過研究與教學實踐,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活用教材,讓題目具有開放性,讓作文貼近農村學生的生活
當前在小學作文課堂教學結構上,形成了“教師命題、指導—學生獨立寫作—教師自己改評”的傳統訓練模式。而且,很多教師的命題完全引用教材所提供的題目,不考慮學生生活體驗。我認為,這是造成很多學生無話可說,讓很多學生對寫作沒有興趣的一個原因。我們應活用教材,讓題目具有開放性,讓作文貼近農村學生的生活。任何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作家深入生活,通過觀察生活,采擷生活浪花,進而感悟再進行文學創作。這種創作就是一種表達。我們學生的也不例外。學生作文的思想、觀點、感情及一切材料都來自現實生活。要有好的作品,也應有這樣一個過程。如果我們的題目是學生不曾經歷的,那學生又沒有其他類似的積累(學生經歷不豐富),你說學生能有何悟,有何想法可與人交流與表達?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作文除了胡編亂造,無病呻吟還能有什么辦法?對于這樣的題目可不少,如寫一次進商場所見所聞,記一次春游……我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常改換題目,如我的一次購物,美麗的山村、捉螃蟹、割兔草、我家的小花貓、勤勞樸實的鄉親、春雨、我家的果園……這樣,題目就貼近農村學生的生活,學生能無話可說嗎?我常常看到學生在這種情況下躍躍欲試……也由于這是學生經歷過的,我才能在這群學生寫作中看到一個個或鮮活,或心靈手巧,或純樸的人物形象。
二、教會學生學會采擷生活浪花,注意學生的觀察和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之美,引導學生喜歡寫作
比起我們,農村學生的生活是要枯燥一些。與城市的學生比,農村學生也會有優勢。但為什么我們的學生會寫不出好的作文來呢?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教會學生找到可寫的內容。學生常年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體會到周圍的事物是多么美好,故而覺得沒有什么可寫。在農村特別是邊遠山區,學生家長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對學生起不到很好的引導作用。而且現在農村的父母多數外出務工,有的家長雖在家也沒有更多時間引導,談吐之間傳承給孩子的更多的只是純樸、善良,表達愛的方式也是很含蓄的,這很難對孩子的思想產生碰撞。孩子也覺得生活平平淡淡,也就不會有更多理解和體會。小孩子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占據豐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農村的小孩子,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如畫的大自然就是他們的搖籃。因此,我們要引導他們直接擁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看綠樹紅花,享拂面清風,迎朝陽去上學,采綠葉尖晶瑩露珠,聽溪水淙淙,賞雨后彩虹,逗螞蟻,捉天牛,爬山,撿樹葉……引導他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玩耍并感到快樂,引導他們深深地體驗到大自然之美,感受生活的幸福。當學生感受自然之美時,我們再稍作點撥,這時他們會有感而發,爭相暢敘這美好的生活,這美麗的家鄉……只有對生活進行發掘、觀察理解和體驗,學生才會有想要表達的內容與思想。因此,我們應該在普通生活之中,點燃學生的觀察力和體驗感,并教會學生學會采擷生活浪花,多用動的方式、開放自由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之美,引導學生喜歡寫作。
三、激起寫作興趣,用我筆寫我心,寫出農村特色,寫出希望與自豪
1.激情是激發寫作欲望的基本心理因素。因此,我們的作文教學要想方設法激起學生的寫作激情。一個人只有在“情動于中”的時候才可能有“欲罷不能”的表達欲欲望。不管是題目還是教學過程,我們都要注意想法去推動學生的情感波瀾。這是很多教師都忽略了的。其實,作文并不是“選擇生活素材—頭腦加工—形成概念—訴諸筆墨”這么簡單。我們在作文教學要有思維能力訓練與情感誘導,而后才是創作。語言激起、激勵機制的運用、題目的確定等方面都是可探索的、能激起學生寫作欲望的有效途徑。
2.用我筆寫我心,寫出農村特色,寫出希望與自豪。農村雖然比不上城市熱鬧,但農村學生從小就經常接觸大自然,對大自然有著豐富的認識和深厚的感情,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是城市學生所沒有的。生活在農村的學生可聞雄雞報曉,可見云繞山間,可觀燕子筑巢,可采林間露珠,可聞稻谷飄香……我們要善于利用農村的美麗與富饒,生活的恬靜與幸福來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引導學生滿懷著自豪與激情去寫作。此外,隨著國家經濟飛速發展,農村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嶄新的樓房、門前平坦的大道,“金土地”工程,小水利工程,美麗的蔬菜大棚……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體驗農村從過去到現在的巨大變化,展望美好的未來……每每此時,學生總會帶著一顆顆童心飛向未來,對未來充滿希望……在這種情景下的作文能流露出的是無比自信與豪邁,更有建設家鄉和建設祖國的熱情。簡而言之,我們可以利用農村特定環境,想法激發學生的創作的欲望,引導學生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寫出情感充沛的富有特色的有創新的文章。
四、結合閱讀,提高學生習作能力
習作是我們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是對所見所聞的所思所想進行書面表達。習作的一些硬件方面的條件,如字、詞、標點、寫作技巧等,我們完全可以讓閱讀教學以及課外說讀來訓練。我們的教材選有那么多優秀的作品,無一不可學,教學中不能只為教一篇課文而教,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要培養,寫作方法、思想表達等應讓學生去體會。這樣對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總之,農村作文教學要注意從學生實際出發,大膽創新,讓作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尋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從而使學生寫出自己的思想,寫出農村的美麗,寫出自豪與希望,獲得習作的樂趣,使得農村生活不會是學生習作的負累,而是學生習作的寶庫。
參考文獻:
[1]袁永俊.小學作文教學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6(08).
[2]王昆建.略論兒童文學視域下的小學作文教學與訓練[J].昆明學院學報.2016(02).
[3]張松林.小學作文教學對策思考[J].新課程(小學).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