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有著上下5000年文明史,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值得我們去仔細研究和品味。建筑作為一種物質文化來說有一種強大魅力,中國其特有的建筑風格更是有一種獨特的美感,置身其中能給你不一樣的感受。但是在科學與技術的高度發達的今天,大量的現代主義高樓大廈出現在我們周圍,而獨具特色的古建筑正在不斷淡出我們的視野。下面就以西安為例來談一下對于古建筑保護的意義。
關鍵詞:古建筑;保護;意義;西安
中圖分類號:K9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054-01
一、西安對古建筑的保護
西安坐落在黃河中游,北臨渭河,南依秦嶺。在這種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下,她成為了13朝代的古都,名列我國古都之首。可以說西安濃縮了中國史上的大量的精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與集是聚地。我對這座古城有著一種獨特的情感,她既是一個歷史文化古城又是一個國際化的大城市,它可以說是歷史城市發展的一個代表。古建筑作為一種物質文化遺,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性文化,西安的古城墻、兵馬俑、鐘樓等。古建筑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從這個角度看,那是應該完全的,無條件的保護。但是社會是向前發展的,在這期間必然會出現現代生活節奏與古建筑的矛盾;現代城市的發展與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長與古建筑的矛盾;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現代生活增加了許多現代化的設備,而古建筑與現代化的設備又存在了許多不和諧的因素。例如現代化的設備在古建筑中如何布置,安排;消防,水電等實施如何規范和布設。這些都成了古建筑發展保護的障礙。
西安總能讓人感受到古典的氣息,雖然這是一座現代化的大城市,這里的古城墻雖幾次被完善和修改,但這都是出于對其的保護所采取的措施,在大雁塔和鐘樓這些古建筑的周圍沒有高于它們的建筑,盡管現在遍地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這也是出于對古建筑的尊重和保護。古建筑是啟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實物。就鄭州來說,對古建筑的保護覺沒有西安做的好,城中村的拆遷、以及房地產開發商們為了各自的利益大肆破壞古建筑,這些都加速了古建筑的消亡。古建筑是發展旅游業的物質基礎。隨著生產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的需要越來越迫切,古建筑在新時期又擔當起文化休閑娛樂場所這樣一個歷史使命。西安之所以被稱為古城,就是古建筑旅游業非常好,兵馬俑,鐘樓等這些古建筑作為著名的旅游景點,每年都會吸引眾多的游客。這不僅促進了城市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城市公共交通和服務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在發展古建筑旅游業的同時也應該加大對其的保護力度,不能只看到了旅游價值而忽略了古建筑本身的歷史價值。
同時,古建筑的存在對當今現代建筑也有一定的影響,諸多的現代建筑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古建筑的影子,中國古建筑在藝術和技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有輝煌的成就。西安的許多當代的建筑都飽含古代建筑的各種元素,就拿西安飯莊和西京大酒店來說,這兩家的建筑有許多亮點,其外觀藝術有諸多古建筑的特色,就我個人而言,西安這座現代大都市被稱為古城一方面與其是13代古都有關系,另一方面與其對古建筑的保護和尊重有莫大的關系。
二、古建筑保護的意義
古建筑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歷史,一個不尊重歷史的國家是無法速發展的。作為有著悠久歷史文明的中華民族來說對古建筑的保護更是有著不可忽略的重大意義。就我們國家對古建筑的保護現狀來說還不是令人滿意。當然,這不僅要依賴政府對這方面的重視,采取相應的立法及強制手段,還需要我們每個公民格斗參與其中。西安這座城市對古建筑的保護還是相對令人滿意的。對古建筑的保護有著多方面的意義,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究。現在關于歷史文化遺產的申請問題愈演愈烈,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在為了申遺而爭的頭破血流,然而卻忽略了最本質的問題。申請歷史文化遺產首先要有對其的保護,要有這樣的條件,這樣的資格。不能盲目的為了利益。古建筑作為物質文化遺產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非常重要。我們應該不摻雜任何雜質的,毫無疑問的去進行保護,不能為了利益,為了申遺而盲目的去開發其價值。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對古建筑沒有太多印象。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作為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的保留,古建筑正在快速淡出我們的視線。上次的西安之行讓我對古建筑的保護問題感觸很深。國家要發展要富強,就無可否認的要破壞一定的資源,但不能一味的以有限的資源為代價來發展經濟。古建筑是歷史文化的再現,在發展旅游的同時也應該加大力度進行保護,這關乎到歷史問題,是刻不容緩的,不能再讓古建筑再消亡了。
三、小結
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它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文化積淀。一旦損毀,文物本體及其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都將不復存在。總之。只有把古建筑保護好、維修好,讓它們以其原有的面貌長久地保存下去,才能發揮“實物的史書”、“歷史的年鑒”、“文化的載體”等的作用。保護古建筑,讓古建筑流芳千古,古為今用,為后人服務,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負的社會責任和神圣天職。也是國家和政府應盡的職責。
作者簡介:宋戈(1991-),男,漢,湖北赤壁,碩士研究生在讀,武漢紡織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環境藝術設計。